低年级如何教孩子有感情朗读课文呢

如题所述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有一些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生活经验的迁移,就能把学生已有的某些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 在第二册《柳树醒了》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这种朗读指导方法今天我讲第一课《柳树醒了》时,让学生模仿春雷是如何叫醒小柳树的。一开始学生只是喊“轰、轰……”其余的都在笑。我让学生想想这两天早晨妈妈是如何叫你的?有学生就起来说:“宝宝,起床了。快一点,要上学了……”我接着问:“是不是一遍就行?”孩子们都说不是,要好几次。我读课文“说着说着”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然后在模仿春雷。有一个孩子就说:“小柳树,快醒一醒,春天来了小燕子都回来了……”这样一说孩子们就明白了。你们是一样的,应该怎么读。这时孩子们就水道渠成的读出了这句话的语气。   
二、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练习朗读   
低年级课文虽寥寥数语,但其中也蕴涵着美的因素。如果能进行合理想象,并反复吟诵,就能品出“文中情”,悟出“文外味”,回味出文章的余韵和余意来。 还以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上用自己独特的“画笔”画画的事。在指导朗读第二句和第三句前,我引导学生想象这群“小画家”们雪后在雪地上奔跑、跳跃、嬉戏玩耍的场面,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画画的那种有趣、快乐的场景。在学生想象的同时,我又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让他们的想象既有根据又有创见。想象之后进行感情朗读,那种小动物们嬉戏玩耍的欢快情景就被学生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 引导学生用体态语言辅助朗读   
体态语言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表现力,使学生得到各种信息。在低年级的感情朗读训练中,体态语言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悄悄话》的后面两个小节是两位小朋友在说悄悄话,我微躬身体,手放在嘴边,作讲悄悄话的样子,学生接受到这一体态信息。就知道了这段话应当读的轻些。 体态语言不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语言。在感情朗读时,让学生恰当合理地配上一些动作,能更好的辅助理解课文,读出感情。 如《坐井观天》一文中的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我让学生试着用动作来表现“无边无际”。学生都举起双手过头顶,而后慢慢放下,嘴里还念着:“天,无….边…..无….际,大的很哪!”在动作的辅助下,学生既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轻重缓急,又理解了“无边无际”这一词意,真可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3
澄迈县第一小学 王芬
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朗读课文,不管以何种朗读方式,他们总会把课文从头到尾一个一个字地念出来,而且声音也会特别的响亮,有时甚至会把整篇课文犹如歌唱一样唱完。低年级小朋友既有感情又能流利地把一篇课文朗读完,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朗读是一门艺术,既讲究方法又讲究技巧。朗读课文不是单纯地把静态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起到鼓舞人、熏陶人、教育人、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的作用。我们学校的生源主流来自县城附近的农村,学前教育普遍较差,加上地方方言的影响,学生的普通话普遍不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特别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学生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朗读兴趣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基础。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朗读,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声,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指导、点评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一旦成为一件学生很喜欢的学习活动,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朗读的热爱,朗读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范读、自由朗读、领读或分组朗读,交叉朗读,个别朗读,开火车朗读,角分色朗读,男女轮流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教师的范读最能感染和熏陶学生。只有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范读,学生顿悟后的品读,只有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和最自然流露出的诵读,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同时,老师的范读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如何朗读好课文,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同时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去。特别像《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和《掌声》等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以及赞美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美丽。而对《掌声》这一课,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到小英前后变化的内在原因。为了突破课文的教学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自己必须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和熏陶学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真正乐趣。
二、要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朗读能力的高低,与朗读者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紧密相关,只有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领会,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朗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他们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模仿和重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例如朗读《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及其美丽繁华和历经百年沧桑,抖落掉历史的尘埃,翩然回归祖国。从而理解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从作者对香港美丽繁华的描述中,体会到作者对香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就会收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三、要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朗读的基本技巧有:如重音的处理、节奏的把握、语速的变化,句中,句末及段落之间的停顿等等。例如读到《掌声》中的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微笑着走下讲台。,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学校的舞蹈房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默默的、慢吞吞、终于、不再忧郁、甚至),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小英前后的思想变化是什么原因?小英从原来的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到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学校的舞蹈房这些话,才能体现出小英思想前后变化的原因。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两篇十分抒情的课文,朗读时应根据作者感情的层层深入确定关键句子的重音、节奏和语调,读出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美丽。读出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再者,重点段落必须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思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以诗化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缤纷色彩,丰收景象和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这是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与文本对话时,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课文所描绘秋天的雨和秋天热闹非凡的丰收景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拟人句,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秋天缤纷色彩的美丽和丰收热闹的景象,读出作者当时对秋天景色的热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要流露出真情
朗读作为一项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必须依据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既要讲究朗读方法,又要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和去感受。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全课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富饶的西沙群岛》、《秋天的雨》、《花钟》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故事、童话、寓言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花钟》一课,着力讴歌了花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花的一片热爱之情。朗读时,既要读出花的外在美之美,又要读出花的内在之美。只有当自己倾注了真情实感,才能达到美读课文的境界。又如朗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在读的基础上注意语音的停顿,语速缓急,语气的变化,读出春、夏、秋、冬各现情感的变化,从而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依据教学内容,抓住重难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学习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第2个回答  2017-03-23
听朗读,用得到App软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