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家长对《背影》的感受

怎么写啊!!!急!

不知道你说的是从家长的角度来观察, 还是看完《背影》对家长的感受, 姑且两个都说了。

如果是从家长的角度来观察的话, 那么观察点最后在那个将要走的孩子身上, 作为一个家长, 在孩子即将出发去外地时, 心里虽然有些不舍, 但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等等, 还是选择默默守护孩子的成长, 从那个父亲身上学到了什么是父爱如山。

看完《背影》对家长的感受, 那就从你的角度, 来观察你的父亲, 与文章中描写父亲的片段做对比, 把你自己想象成那个孩子, 你的父亲会怎么样来送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1
当我合上《朱自清散文集》后,内心久久不能平复,此次再读到《背影》那篇文章,让我的心中又起了涟漪。
  文中的父亲在经历家道中落和丧母之痛后,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因父亲要去南京谋生,“我”要到北京上学,便一起同行,到了南京后父亲仍旧放心不下“我”,决定一同前往车站。在父母眼中,无论多大的孩子,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价钱自己讲,座位自己拣,橘子自己买,其中文章的'高潮部分出现在父亲买橘子的时候,买橘子要过铁道,月台很高而父亲又是个胖子,爬上爬下十分不便,但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一段多么艰难的过程啊,这就是父爱的动人之处,隐忍却又深刻。
  在模糊的视线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从小父亲工作就忙,陪伴我的时间就不多,造成了从小到大我与他关系疏离,每次和父亲单独处于同一空间时,空气中总是弥漫着莫名的尴尬,仿佛我们之间的唯一关联就是我们身体中流着同样的血液。然而事情的转折出现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要出远门,第一次需要一个人独自面对外面生活。因此父母甚是担忧,便商量送我去学校报到。
  九月份江苏的空气是湿热的,和家乡的天气有很大差距,我和父母也都是初次到江苏,在餐馆无论点的什么菜都加得有糖,所以我父母当天就吃不饱也睡不好。
  刚到学校的第二天,他们就嚷着要回去,我永远记得那一天的清晨,在学校后街的宾馆,母亲一大早就买好了早餐,回家的行李也早已打包收拾好,父亲坐在床边磨蹭着,突然父亲站了起来,对着我说:“我想抱抱你”。父亲生性传统、情感细腻却又不多言,我不知道他当时说出这句话下了多大的决心,我张开了双手,父亲将我紧紧的拥入怀中,我感受到了他胸膛剧烈的抽动,不舍的泪水还是从我们的脸上滑落了下来。我赶紧背过身去,在那个标榜自己已经长大的年纪,是不允许自己哭的,哭泣是一种多么幼稚的表现,可是我并不知道,只有在父母面前我才可以像个孩子一样肆无忌惮的哭泣,只有他们的臂弯才是我能随时停靠的港湾,才是我的避风港。从那以后,我开始和自己的和解,不再纠结于父亲小时候的陪伴太少,关心太少,即使现在还是偶尔会和父亲发生争执,但彼此心中的那份爱从未减少。
  重读《背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明白了父爱的深厚,父爱更多时候是沉默的,它不善于表达,可它却埋藏在我生活的点点滴滴,温暖着我日后的每个岁月。
第2个回答  2013-11-07
<背影>是朱自清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主要以父子之间的关爱之情为内在线,记叙了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作者乘火车去北京读书的情景,流露了无微不至的父爱,抒发了拳拳思亲的至情.写读后感主要写出你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如父爱的伟大等,再写生活中令你感动的亲情,举一具体事例,最后总结性的结尾.
第3个回答  2020-12-10
《背影》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爱的理解。我们是一个含蓄的民族,爱都藏在了心里,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其实呵斥声中包含着父母的爱——对你恨铁不成钢的爱;唠唠叨叨中包含着父母的爱——对你无微不至的关心的爱;默默无言中包含着父母的爱——对你寄予厚望的无私的爱……我们的父母不表达心里的爱,所做的一切都是默默的,这种爱润物细无声,这种爱有时候挺伤人的……《背影》中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好,但是通过买橘子,作者突然理解了父亲深沉的爱。
我个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也应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感情,不让那种深沉的爱被误解。爱,应该是互助理解,皆大欢喜的。
第4个回答  2020-12-08
天气转冷,我对刚上大学不久的儿子的关心莫名地多了起来,通过微信、QQ这些即时通讯工具一键传递的主题往往千篇一律---气温骤降添加衣物以及固定的结束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力透纸背的舔犊之情。儿子姗姗来迟的回复永远简单明了,嗯,知道了,有的甚至还是让我在百度上查询半天才搞明白的象声英文emmm。离开故乡异地求学的儿子此时此刻就像放飞于蓝天之上的风筝,尽管线头还紧紧地握在我的手中,但不愿受约束的他照样可以御风飞行扶摇直上,全然忘记了若干日子之前自己刚刚经历过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的拥挤高考,以及那场考试前前后后达摩面壁似的苦读和凤凰涅槃般的冲刺。

真应该感谢那个修运河乘船去扬州看琼花的隋炀帝,正是因为他力排众议大笔一挥极力推行的科举制度被后人去伪存真留其精华发扬光大后才逐渐演变成为今天人头攒动万众瞩目公平公正每年一次的高考。家里有个高三学子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头等大事,爱屋及乌,这件大事也同样煎熬着孩子的家长们,200天、100天、50天……家长们每日里在倒计时的声声读秒中心急火燎真真切切地体验白驹过隙似水流年,却又无可奈何地撕下一张张厚度越来越薄的日历。可怜天下父母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