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国人物多早逝

如题所述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啊,在短暂的不到百年的三国历史里,有许多风云人物如孙策、周瑜、庞统、郭嘉……因为各种原因壮志未酬、英年早逝,让人为之扼腕痛惜。在三国这段短暂的历史时期里,不到五十岁就谢世的人物前后不下百人,除去如吕布被俘而杀、孙策被毒杀、庞统出征时中箭而亡等等这些诸如和征战或是被人故意绞杀的,英年早逝的人物数量也不是少数。姑且不考虑如关兴、张苞等等后辈之人和后期人物,就是那三国的初期与形成阶段中英年早逝人物也不在少数。 在曹操庞大的谋臣集团中,郭嘉无疑属于最出类拔萃的一个。其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他的“十胜十败论”把曹操和袁绍双方实力分析的精辟合理,入木三分。在其从征的十一年里,“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为曹操屡献奇谋,曹操对他的评价是“唯奉孝为能知孤意”。操有此人,袁绍安能敌乎?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然而“遗计定江东”那一出绝唱,更让人为他的英年早逝不禁发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感慨。 曹彰武艺过人,曹操问诸子志向时自言“好为将”,因此得到曹操的赞赏。因其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膂力过人,武艺熟,能徒手与猛兽搏斗。自小立志为大将,尝为曹操所欣赏。建安二十一年,封为鄢陵侯。两年后,代北乌桓无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引军往讨,又降服辽东鲜卑大人轲比能,大捷而归。后来曹彰奉命往汉中助曹操攻刘备,然而到了长安的时候,曹操已引军回来。于是曹彰行越骑将军,便留守于长安。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彰入京都朝觐,却忽然暴毙于府邸中,虽然很难考证曹彰的出生年,但从他的兄长曹丕(出生于187年)、弟弟曹植(出生于192年)来分析,曹彰死时不到三十六岁。 李典(174-209):曹操军中的主要将领李典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有才华。其父李乾被人所杀后李整继之,李整死后李典成为了其所率领的数千部曲的领袖。李典后跟随曹操平定兖州有功,任中郎将,离狐太守。三国志是这样评价他的“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这就是李典,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如果一个人只有三十六岁就被部下称为长者,他的品德和为人是可想而知了。而且他不与诸将争功,这也许就是他一直职位都不算太高的原因,但这有什么呢,他的智谋可以看出并不逊色于曹魏的大部分将领,假以时日必定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通过他的好搭档乐进就可以看出。然而可惜的是公元209年,这样的将才却英年早逝年三十六。曹芳做皇帝的时候在曹操的宗庙里面留了一个位置给李典,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绩,这也算是对他的一个交待了吧。 “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这是周瑜和孙策兄弟关系的真实写照。20岁不到就和孙策一同平定江东半壁江山,少年俊杰的他又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赤壁一战,更加奠定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地位。然而不幸的是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周瑜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 太史慈,三国时东吴名将。以孝、信、义见称。其时黄巾贼管亥围困北海,太史慈助北海相孔融对抗暴寇,善用勇略,为孔融联结平原相刘备,击溃贼众,声名大噪。其后归同郡扬州刺史刘繇,于神亭独领一将向斗孙策等十三骑,更支身与孙策大战,奋勇莫当。后刘繇败死,孙策擒获太史慈,策慕其高义,求为其将,慈慨然许诺。太史慈更替孙策招谕刘繇残军归顺,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自此太史慈便成为孙家大将,孙策在时,太史慈助其扫荡江东;后孙权领事,同样重视慈。“群英会”上,周瑜付剑与慈为监酒;赤壁战中,孙权用慈为大将先锋。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史慈“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三国演义》里写的是合肥城中中伏,为魏将张辽所遣弓弩兵射至重伤,回营发遗世之言,不治身亡。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东汉初年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之子马超,潼关一战杀的曹操割须弃袍落单而逃,要不是曹洪舍命相救,这个曹操恐怕就要报销了。潼关战后,操曰“马儿(马超)不死,吾无葬地矣”。可见操畏超如虎。后因曹操离间韩遂而失败,投奔张鲁,后又归顺刘备,迫使刘璋投降刘备,拜平西将军、前都亭侯,后升左将军。刘备称帝后拜马超为骠骑将军,兼凉州牧。章武二年(公元222),西凉锦马超卒,时年四十七。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余无复言”(大仇未报,孟起死不瞑目啊)。 在三国里高寿者也不乏少数,如赵云、黄忠等辈皆是七十以上者,当然也有更甚者。在这个时期的平均年龄在60岁并不算高。那么看看以上这几个人,哪个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响当当的人物?然而为何却英年早逝?当时的医疗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原因。看看这几个人几乎是清一色的因病而亡。如太史慈在三国里被描写成被射成重伤外,其他人都是正值壮年,一场病就能夺去性命了?或者是早有隐疾,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罢了,那还不是医疗水平相对较低而造成的吗?像现代身体有恙,只要去医院来个全套的检查,除非是绝症或者无法根治的慢性病以为,只要肯花钱几乎是没有治不好的,虽然是有些医疗纠纷的问题出现,但不过是个例罢?看看这几人,位高权重,难道是缺钱吗?又是各国的栋梁之材,得病后能不设法聘请名医诊治的吗?但仍旧无法改变他们英年早逝的结果。这不正是当时医疗水平相对低下造成的吗? 再看看这些人,几乎都是少年成名。年少有志啊!几乎都是二十岁不到就会坐镇一方,成为其阵营的中流砥柱。然而正因为这一点,冥冥之中似乎注定了其日后英年早逝的结局。毕竟长期的军旅生涯,食宿各方面自然比不上大后方的吧?同样是戎马一生的赵云、黄忠等人均是高寿,但我们有没有发现?如赵云大部分时间如贴身侍卫一般,在最高统帅层的身边,单独统兵作战的机会相对较少,而且后期以沙场退敌为主要任务而不是统帅全军;黄忠一类虽然有统帅军队,但大部分时间是以驻扎郡县为多,主要是负责一城一郭的安危,以郡县为根基自然比远征的要好的多的吧?除非是被困多日或者粮食歉收,否则至少在粮草问题上不会有太多的顾虑。而征战他方,尤其是劳师远袭,粮草则是军队的头等大问题之一!这个粮草都成问题了,那更不要提能如大后方那般衣食无忧的罢?一次两次或许没什么,但长此以往,只能透支青春了的。 长期的军旅生涯,戎马一生的他们也是位高权重或被依赖,统帅一方的他们自然所担忧的不仅仅是局限于一场战争的胜负,而是考虑的是全部的部署,稍有不慎便功亏一篑,长此以往自然是积劳成忧,难免对自身造成损伤。加上饮食、医疗水平低下等因素,自然他们英年早逝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了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