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字宋人所谓虚字

如题所述

宋人对于虚词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句首。近代学者对此有所细分,指出虚词的使用方式有三种:一是句首,二是句中,三是句尾。句尾的虚词通常出现在韵脚处,即所谓的虚字协韵,这类词在词中并非必不可少。而在句首或句中,虚词起着衬托和衔接的作用,对词的结构和韵律至关重要,没有它们,句子将无法完整表达。

例如,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作品中常运用虚字协韵,如《六州歌头》中的“庶有瘳乎”和《贺新郎》下片的“毕竟尘汗人了”,还有《卜算子》中的“乌有先生也”、“舍我其谁也”。这类虚词已融入词句,成为实词的一部分,并非纯粹的虚词。沈祥龙在《约斋词话》中错误地将姜夔词句“庚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中的“先自”和“更闻”视为句中虚字,其实它们是领起作用的。

总的来说,所谓的虚字主要是指那些引导句子的词,因此它们通常出现在句首,清代人称之为“领字”,这更清晰地指出了它们的功能。领字主要在慢词中使用,而在近体词中则相对罕见。在创作或研究词作时,特别要关注那些单字领句,如一字领一句,甚至一词领多句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实例,以供参考:


宋人对虚词的运用,常在句首体现,分为句首、句中和句尾。句尾的虚词如辛弃疾的“庶有瘳乎”等,实为实词融入。


沈祥龙的分析中,如“先自”和“更闻”,实际上是起到领起作用的词,而非句中虚词。


领字主要在慢词中发挥作用,且单字领句更为常见。学习词作时,留意单字如何引导多句至关重要。


例如,“庚郎先自吟愁赋”中的“先自”就是一个单字领句的例子,它领起了接下来的内容。



扩展资料

(empty word) 没有很实在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亦称“虚字眼儿”,张炎《词源》卷下有《虚字》一条,他说:“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 。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有’、‘那堪’之类。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之类。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能善用虚字,句语自活,必不质实,观者无掩卷之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