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我急需,请帮忙回答!

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为:
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
26个文明形态,但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诸方面。
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在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早已与国民生活的节奏相通;传统节日均来源于农事,是由农业节气演化而成的,并不像其他民族,节日多来源于宗教。
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 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不是以奴隶制的国家代替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而是由家族走向国家,以血缘纽带维系奴隶制度,形成“家国一体”的格局。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
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自先秦就具有摆脱神学独断的特点,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未出现过像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统治一切的“黑暗时代”;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信仰,有极大的实用性。在民间“烧香拜佛”,“佛”的含义既可能是释迦牟尼、观音菩萨,也可以是太上老君……,这与西方文化中宗教的唯一神、严格排他性迥然不同。
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7、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中国伦理型文化还有一个突出的外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它的经学传统;所谓经学传统,是指中国文化长期以儒家经学为主流,有着一以贯之的传统,形成了独自的特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25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征,一般可以归为三条:第一,天人合一,顺天应物;第二,家族伦理本位;第三,贵和尚中。西方分别是:第一,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第二,个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我们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应当从两个方面来认识: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言, 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它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文化发展本当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于文化发展与中国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依循历史的发展进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2-03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产生于过去,影响到现在,并将留存于未来的历史文化,是业已积淀为人们的普遍心理,潜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特质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文化。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长江、黄河流域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封建的单一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所以中国文化是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的。在农业自然经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的社会关系,从而建立起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各社会意识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复合的综合型文化。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大动荡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冲突交织、新的阶层之兴起、私家学者的出现,从而为文化进行重组、重新创造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以尊“天道”尚“自然”的道家、以强化法令刑律为主的法家、以“兼爱”“非攻”为主张的墨家、以“阴阳五行”为消息的阴阳家、以及从印度传入的佛家等,各家各派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激荡和冲撞,但又互相融合和交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多种文化形成共存的,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最早的文化是原始的物质文化,即制造工具,则标志着文化的起源。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原始的文化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个方面。至殷商的神本文化发展到周代宗法制、分封制和以“亲亲”、“尊尊”为主要内容的礼制,使中国文化从此带上浓厚的伦理色彩,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主要特点。所以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重社会人际关系,重政治治理,追求道德觉悟,注重通过修身和道德修养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注重效法自然,力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强调万事以德先为标准。在价值观念上,中国人一直是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重社会人事轻自然技艺,反映在思维方法上,中国则是以道德作为判断的标准,注重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尽管中国在宋代的科技曾领先世界,但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看,都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致造成中国近代科技和国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的伦理型文化,应当说有其积极的一面的,比如强调道德修养、道德约束,强调社会责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等,其发挥调节社会功能的作用不可估量,今天倡导的“以德治国”便可看出其重要、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将伦理绝对化,过于限制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是对人们进行精神压迫的理论之源。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在其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至仍今光照华夏、傲视世界。
第3个回答  2010-06-25
(一)追求和谐,崇尚和美

和谐问题很早就受到众多先哲的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它们虽带有一定的历史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比如,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讲“知和日常”;墨家提倡“非攻”、“兼爱”;法家主张制定和实施法律以维护社会稳定等。当前我国水利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解决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固然要发挥今天人们的聪明才智,但也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和有益启示,为构建社和谐水利提供珍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二)兼容并蓄,有容乃大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国绵延相传两千余年,影响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具有强大的兼容性、柔韧度和渗透力。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渗透和影响无处不在,一些道德规范、名言警句在群众中脍炙人口、深人人心,这是我们构建社和谐水利的良好群众基础。今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面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面对构建和谐水利的战略任务,只要我们引导得力、措施得当、运用得法,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修身立德、积极进取,扬善抑恶、提高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就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对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文明成果,不仅保存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文物古迹、典章制度中,而且渗透到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中。

(三)见利思义,推己及人

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竞争、效率、民主法制和开拓创新等意识,但市场本身也存在着负面效应和消极因素,如容易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这些都是水利和谐的腐蚀剂和矛盾的催化剂。如何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又有效防止市场的负面效应,是一个需要水利系统各方面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强调“精忠报国,舍生取义”,强调“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强调“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强调“与人为善、诚信待人”。由于水利工作比较艰苦,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利事业仍具有振奋精神、整合力量、增强凝聚力、协调利益矛盾的重要作用,值得继承和弘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