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的三美的鉴赏

如题所述

·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以及三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赏析诗歌。·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三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徐志摩。
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嗯,这位同学读的很美,因为对诗歌的感觉到位,同时这首诗本身就很美。
作者徐志摩是诗新月诗派的代表,新月诗派强调新诗最主要的审美特点是“和谐”与“均齐”,《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PPT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那《再别康桥》这首诗,又是怎样体现这“三美”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嗯,那我们称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也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的,那么《在别康桥》这首诗中压韵了吗?(押韵了)
好,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中出现的韵脚。同学们找到了吗?好,我们来一起说说看。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非常好,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诗中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而且节节换韵。所以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整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这就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板书音乐美)
好,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重回康桥的徐志摩,被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呢?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很好,这些美景都集中在诗歌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小节。
下面老师来同学们范读第2小节。好,同学们,老师已经范读完了,那么这一节写的是什么呢?“柳”嗯,很好,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眼中,“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好,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那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呢?——因为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那这里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呀?“比喻的修辞手法”嗯,作者在这里运用暗喻的手法,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这里既写了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将“金柳”替换成“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了呢?不能。对,不能。因为只有“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姿态,苍松翠柏表现得则是男性的阳刚之美。
文中的新娘是夕阳中的新娘,为什么不说是朝阳中的新娘呢?因为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吗?不是。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轻轻柳色新”的诗句,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就连河畔的金柳也不愿让他离开。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可是诗人却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说明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我们接着再往下看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把清泉比成虹。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这首诗歌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譬如:“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在水底招摇”的水草、“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的"星辉”,均给人一种如入画卷的感觉。诗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一潭,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云彩,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而且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这便是——绘画美。
这首诗歌如同一首优美的小夜曲,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十足。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本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它的韵脚。这首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一节用韵基本相同,可以说是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另外,“轻轻”“俏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带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走路的声音。总之,这首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体现了音乐美。
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诗行的排列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语意相似,遥相呼应,回环复沓,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给人以整体的美感。这就构成了建筑美。
自古写离别的诗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来一起说一说,还记得哪些诗词呢?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离别的对象特别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营造的气氛轻松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融入自然、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含的离情。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视金柳为新娘,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诗人愿做一条水草和康河柔波融为一体,道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写出诗人心中的梦;诗人融情于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五节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最后一节呼应开头,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感情。

-----------------------------------------
·教学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以及三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赏析诗歌。·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三美。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首淡淡哀愁的离别诗《再别康桥》,去追随徐志摩的脚步。
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请同学们认真听。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嗯,这位同学读的很美,因为对诗歌的感觉到位,同时这首诗本身就很美。
作者徐志摩是诗新月诗派的代表,(新月诗派强调新诗最主要的审美特点是“和谐”与“均齐”,)《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PPT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那《再别康桥》这首诗,又是怎样体现这“三美”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再别康桥》中的“三美”。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相似”,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那我们称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也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的,那么《在别康桥》这首诗中压韵了吗?(押韵了)
好,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诗中出现的韵脚。同学们找到了吗?好,我们来一起说说看。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那么我们可以发现,诗中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而且节节换韵。所以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整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这就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板书音乐美)
好,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重回康桥的徐志摩,被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呢?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很好,这些美景都集中在诗歌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小节。
下面老师来同学们范读第2小节。好,同学们,老师已经范读完了,很明显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眼中,“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好,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那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呢?——因为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那这里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呀?“比喻的修辞手法”嗯,作者在这里运用暗喻的手法,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这里既写了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将“金柳”替换成“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了呢?不能。对,不能。因为只有“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姿态,苍松翠柏表现得则是男性的阳刚之美。
文中的新娘是夕阳中的新娘,为什么不说是朝阳中的新娘呢?因为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所以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那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吗?不是。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轻轻柳色新”的诗句,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就连河畔的金柳也不愿让他离开。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可是诗人却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说明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我们接着再往下看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在这里“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如“招摇撞骗”中的“招摇”,但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就是把清泉比成虹。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这首诗歌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譬如:“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在水底招摇”的水草、“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的"星辉”,均给人一种如入画卷的感觉。诗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阴下的一潭,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云彩,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而且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这便是——绘画美。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诗行的排列上有什么样的特点?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语意相似,遥相呼应,回环复沓,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给人以整体的美感。这就构成了建筑美。
徐志摩运用这三美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另外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萦绕在我们读者心头。
最后,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运用从意象和形式等方面入手鉴赏诗歌的方法,赏析《沙扬娜拉》,并写一片不少于500字赏析文。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离别的对象特别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营造的气氛轻松
徐志摩选择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融入自然、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向往宁静安详自由的生活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含的离情。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视金柳为新娘,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第三节写康河的水草,诗人愿做一条水草和康河柔波融为一体,道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爱恋。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写出诗人心中的梦;诗人融情于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五节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最后一节呼应开头,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感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05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这首诗不仅美在意境,而且美在乐感、美在旋律、美在结构。据说此诗配乐吟颂,美不胜听.全诗七节音韵轻盈、换韵灵巧且不去说,尤其是开头结尾的两节诗,除了几个字的变化之外,几乎完全相同。这种重复造成了全诗的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之美,并构成了主题的回旋:缠绵中又有潇洒,超脱中又有执着,飘逸中又有坚实,轻灵中又有感伤。使人感到,如不采用重复,任何美好的诗句都无法截住诗人尽情流泻的思绪。在重复当中,全诗的情感高潮悄然而至,并且把读者的情致调动起来,又拉回到开头,让诗中那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柔,那种难以言状的惜别之情,在读者心中再三萦绕,回荡不息。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诗人是以康桥的自然景致为抒情对象的,诗中写尽了康桥的秀美,写透了诗人与康桥难舍难分的依依之请。在康桥的夕阳中、榆荫下、青草更青处,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间,到处飘洒着诗人的情,到处沉淀着诗人的梦。但康桥并不只是抒情客体,在诗中,在诗人心中,康桥的山山水水已经成为一种化身,一种象征,诗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桥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康桥的一草一木都显现着诗人的性灵。康桥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诗人主观感受的自然化,贴切柔合得就象飘动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条水草一样,已经分不出哪儿是自然景物,哪儿是人情人性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05
我来告诉你追答

你要吗?

追问

追答

三美为

追问

什么?

追答

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

发过去了

追问

可是你怎样鉴赏??

追答

通过文章中的意象

懂了吗

追问

不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