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什么?

如题所述

一、基本的阅读、书写能力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也就是说学习者在学校教育之前已基本具备了日常口语的表达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育是言语的教育而非语言的教育。学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应该是让学习者掌握语文这门表述工具,学会正确地听、说、读、写,通过语文学习训练,学习者可以在自然口语的运用基础上,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
所谓“听”的训练与学习是指:经过长期规范汉语文的学习,通过反复诵读、口语交际可以提升学习者从听觉中获得信息并迅速把握有效信息源,并作出判断的能力。
“说”指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的学习与提升,前文已经说过,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学习者是带着已有的言语经验进入课堂的,这种自然的语言习得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需要,即生存和交往的需要。没有人强迫儿童学习语言,他们也无须得到系统的、专门的训练,只要时机成熟,只要给予他们适当的语言环境他们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语言,学校语文教育中“说”的训练便是在这样的基础,并以不损害儿童自然的语言习得兴趣的基础上展开,以规范口语表达,训练表达顺序,清晰表达思维为特征,在低年级“说”的训练中还具有书面作文的雏形。
“读”有二个内涵,其一指诵读;其二指阅读,学校教育中‘读“的训练仍然以规范言语能力,使学生在书面语言实践中,在大脑中建立按本民族的规则把语音与语义联系起来的能力。”“诵读”更注重读的形式与获得信息渠道的言语通道的训练,“阅读”则强调文本深层内容的解读与个人经验的结合,获得超越个人直接经验的阅读情感体验和信息价值。
“写”也可理解为两层含义,其一:汉字书写技法的训练;其二:书面表达能力的获得;以“听、说、读、写”这样形式表述的“写”,大多指后者。其实,我到觉得后者固然重要,前者也不可偏废,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读书人,哪个不是为了一手漂亮的汉字孜孜以求,以形表意的汉字可观、可赏,是我们民族最瑰丽的文化财富,我们有什么理由轻弃呢?经过训练人人都可提高写字的技法,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从抽象的线条与形象的图意中获得美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未尝不是学习者一生的财富。言归正传,在“听、说、读、写”这几种基本的语文技能中,“写”也许是母语学习中最需要学校学习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学习与训练可能是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母语实践中很难自然拥有的能力。培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便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二、信息选择与处理能力
在以往的语文教育中我们比较注重学习者的记忆与概括能力的训练,应该说这种训练也具有信息选择的某种功能,然而它是以封闭的状态出现,以固定的信息模块作用于学习者的思维系统。比如:我们曾经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分段、概括段意、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教学,其实就是信息的把握与选择的雏形,这种训练可以使学习者删繁就简,直达文章的要害。然而这种教学法不断被诟病,并逐渐退出课堂,一方面因为它以肢解文本入手、分析开刀,使得文本缺乏了完整性,同时也消解了文本灵动的内涵,大大降低了文本的人文性特征。另一方面则因为它处理文本信息的简单粗暴,甚至带有较强的政治意愿的主观故意,使这种教学法对于学习者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微乎其微。
在我看来让语文教学承担信息选择与处理能力的培养似乎勉为其难,现阶段能做的大概也就两方面,其一:是课堂教学中文本阅读的延伸,如果课文是节选的名家名篇,可以适当让学生阅读原文;如果是童话、神话故事可以介绍相关读物,与此相近的还有科学小品文之类的选文,以次类推及别的教材样式。教师可以作一个阅读信息的介绍者与引领员,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信息的相关性与简单延伸。其二:就是大语文观的建立,也就是生活中处处有信息、有语文,建立无墙的课堂,现在开展的比较好的是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以语文课堂活动延伸的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活动等。在各国的母语教学中,美国的语文信息教学值得我们借鉴。然而对照我们的教育现状与实情,语文教育之于学生信息能力的增进方式与渠道的研究尚任重道远。
三、阅读的审美愉悦
与科学而严谨的数学、物理学科相比,“语文”学科以其温情的人文特性、作用于学习者形象与想象的思维特征,卓而独立与基础学科之中,成为培育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的最佳选择。语文教材大多选择于人类文化的经典之作,是滋养一代代读书人的心灵鸡汤;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与迈向进步的思虑,许多国家把母语教程作为学校教育中传承本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途径。
正确的语文学习中学习者是可以获得深刻的审美愉悦,学习者可以浸润于文本提供的场景,用形象的想象把文字的文本还原为栩栩如生的生活图景,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来解读作品,阅读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超越生活与现实局限的创造活动,智力的增进伴随心理的愉悦,使得语文教育不仅是上文所提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功能,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的教育、审美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教材,用自己的学识积累,个性化地解读文本,读出自我的感动.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预设学生可能的理解程度、可讨论的主题、需要引导与发掘的地方,比如:童话类作品《灰姑娘》、《丑小鸭》等,我们可以与学生探讨逆境中的困难与隐忍,在任何环境下都不能放弃希望;神话类作品《女娲补天》、《精卫添海》之类课文,我们则可以让学生感受创始纪的恢弘气势,祖先的坚韧与博爱;.领袖与英雄类的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人类共有的美德、并心生向往。如此种种,只要教师有美丽的情操,并愿意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呵护学生的感受,所有的教育过程都可以是提高孩子人生与文学修养的过程。尊重可以赢得学生对自我与他人的尊重,民主可以培育向往民主的未来主人。文本传达的普世情怀将成为学生日后的人生准则。
四、人生的价值选择
语文是承载着人类几千年文明与文化的内涵,她能承接历史文化,她又能让掌握了她的人继续创造文化。文本后面,传递的是一种观念、信念或希望,阅读应该是精神上的交流,在思考、感悟、体会、理解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我至今都能想起初中时学过的一篇课文,它节选至《论语》,全文如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这里“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刚毅,有决断,要看得准、拿得稳、有见解。在这段文字里我们感受着先贤的生命光彩:伟大的胸襟、恢弘的气魄、真正的决心、果敢的决断、深远的眼光、正确的见解。这段文字深深烙在我的记忆里、生命中,它成为我一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追求。
语文教育对受教育者而言绝不仅仅是阅读几年教材,而是系统感受人类的文明,并从中获得高于现实生活的体验与追求,当我们的追思跨越千年的时光与我们的祖先相遇时,我知道我感受了千年的思考与追寻,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没有高于生存的追求,我们的生命该是多么悲哀!隽永的审美意向、普世的价值原则、对于世界文明的承继、民族文化的传承,个人对于民主、自由的理解与追求。都是可以透过纸背从阅读中体验与获得的。
后记:接到范编辑的约稿信,希望我参与“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讨论,一时感到无从下手的迷茫。说实话,我并不太赞同“素质教育”这一提法,看似无比正确,却也指向模糊。应该说人类的任何学习行为都是发掘自身潜能、提升自身素质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社会选择,所以作为社会行为存在的“教育”也一定是为提高其社会成员的素质而准备的,以此推断,“素质教育”一词就有提法的虚妄。
然而,我也深深理解提出这一命题的人们对当前教育的忧心重重,对于“应试教育”弊端的切肤之痛,对于民族未来的深深忧虑。“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以相对概念提出,就有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对教育现状的批判性;有了教育理想的曙光、人文关怀的温情。与“应试教育”目光短浅的只为获得当前功利的目标追求与行为过程相比,“素质教育”的非功利性特征就让身陷“应试教育”泥沼的人们深深感动、无限向往。当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是现在每一个轰轰烈烈提倡“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施行“应试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的尴尬。在所有反对“素质教育”的人中,家长是最庞大也最坚决的一群,最爱孩子的人们何以成为最坚决的抵制者?现实、现世的生存利益强烈压抑了他们的理想选择。我们固然可以为了理想忍受寂寞与清贫,然而我们却希望孩子享受现实的物质利益与美好的精神追求,二者不能兼有时,用教育兑现现世的物质利益就成为符合机会成本的当然选择。
“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是如此模糊,也就不免在提倡与施行的这些年里,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与各种各样浅显的表演与曲解。以我的理解,“素质教育”不仅有相对与“应试教育”的非功利性追求;还具有全面、综合提升受教育者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储备;发掘受教育者智能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潜能的内涵;当然还应该具有人类普遍意义上的追求:隽永的审美意向、普世的价值原则、对于世界文明的承继、民族文化的传承,个人对于民主、自由的理解与追求。
也许读者会觉得我所说得的“素质教育”更玄妙、不可琢磨、不好操作。相对与现在正在进行的以丰富的课外活动或者音、体、美全面开花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我不能否认这样的说法,然而,我把“素质教育”当作茫茫大海中的航标灯,每个教育学科、每一个教育细节、每一个教育过程都是向这个目标挺进的过程,航程中有暗礁、险滩也有旁逸的通道与美丽的图景,因为有理性的目标每一步盘桓就有了高于学科细节的追求。
对于学科教育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就从学科出发为素质教育注入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这就是我写作的出发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