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
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与患者
预后的关系早已引起肿瘤学家的重视。乳腺癌的分化程度与预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各种分级标准的差异颇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评估。1.腺管形成的程度。
2.细胞核的多形性。
3.核分裂计数。
以下为不同的分级标准:
A. SBR分级标准
1.分化程度估计 根据形成腺管或乳头的能力:①整个肿瘤可看到为1分。②不容易发现为3分。③1分与3分之间为2分。
2.多形性①核规则、类似乳腺上皮为1分。②核明显不规则,有巨核、畸形核为3分。③1分与3分之间为2分。
3.核分裂数(×400) ①1/10HPF为1分。②2/10HPF为2分。③>2/10HPF为3分。
B.WHO分级标准
1.腺管形成 ①>75%为1分。②10%~75%为2分。③<10%为3分。
2.核的多形性①核小、规则、形态一致为1分。②核的形状、大小有中等度的变化为2分。③核的形状、大小有明显变化为3分。
3.核分裂数(×400)①0~5/10HPF为1分。②6~10/10HPF为2分。③>11/10HPF为3分。
C. 我国常见
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的分级标准
1.腺管形成 有多数明显腺管为1分。②有中度分化腺管为2分。③细胞呈实性片块或条索状生长为3分。
2.细胞核大小、形状及
染色质不规则 ①细胞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一致为1分。②细胞核中度不规则为2分。③细胞核明显多形性为3分。
3.染色质增多及核分裂相(×400) ①1/10HPF为1分。②2~3/10HPF为2分。③>3/10HPF为3分。
各标准的3项指标所确定的分数相加,3~5分为I级(分化好),6~7分为
Ⅱ级(中等分化),8~9分为Ⅲ级(分化差)。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意义
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后意义早为大家所认识。我们对有5年以上随访的476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分级研究,其结果是组织学分级和生存情况为I级、Ⅱ级和Ⅲ级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82%、63.4%和49.5%,其差别有
显著性意义(P<0.0l)。在同一临床分期内,患者的5年生存率随着组织学分级的提高而下降。
组织学分级与DNA增殖指数和DNA倍体有关,分化好的乳腺癌增殖指数低,反之分化差的增殖指数高。利用流式细胞证实了
二倍体的乳腺癌,常常是分化好的,而异倍体的乳腺癌常常是分化差的。组织学分级和生长因子受体、癌基因产物的表达也有关,Ⅲ级乳腺癌常有上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提示预后差,某些癌基因产物如c—erbB2的表达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常在Ⅲ级乳腺癌中表达。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和组织学分型均为影响乳腺癌预后的病理因素,两者中组织学分级比分型对判断患者的预后更有意义。
虽然组织学分级和分型均为独立的预后因素,但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大小更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1982年,Ilaybiffle和Elston等认为与预后有关的3个因素是①肿瘤大小(病理测量)、②组织学的淋巴结分期和③组织学分级,并在cox分析中得出预后指数的公式:预后指数=0.2×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组织学分级,预后指数增高的患者预后差,以后多量的病例分析也证实了他们的论点。
乳腺癌的临床分期
0期:同侧腋窝未扪及淋巴结,肿瘤直径小于2cm
Ⅰ期:同侧腋窝扪及活动淋巴结,有或无转移,肿瘤直径2~5cm
Ⅱ期:同侧腋窝淋巴结融合成块与其它组织粘连,肿瘤直径大于5cm
Ⅲ期:同侧
锁骨上、下或腋窝淋巴结内有转移或上肢水肿。转移淋巴结融合且硬
Ⅳ期:远处其它部位有转移
病理学分类(pTNM)
T 原发肿瘤
TX 原发肿瘤无法确定(例如已切除)
T0 原发肿瘤未查出
Tis
原位癌Tis(DCIS) 导管原位癌
Tis(LCIS) 小叶原位癌
Tis(Paget) 不伴肿瘤的乳头派杰氏病
注:伴有肿块的派杰氏病根据肿块大小进行分期
T1 肿瘤最大直径≤2cm
T1mic 微小浸润性癌,最大直径≤0.1cm
T1a 最大直径>0.1cm,≤0.5cm
T1b 最大直径>0.5cm,≤1.0cm
T1c 最大直径>1.0cm,≤2.0cm
T2 最大直径>2.0cm,≤5.0cm
T3 最大直径>5.0cm
T4 不论肿瘤大小,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肤(胸壁包括肋骨、肋间肌、
前锯肌,但不包括
胸肌)
T4a 侵犯胸壁
T4b 患侧乳房皮肤水肿(包括桔皮样变),
溃疡或卫星状结节
T4c T4a和T4b并存
T4d 炎性乳腺癌
N 区域淋巴结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例如已清除)
N0 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 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 同侧腋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临床无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N2a 同侧腋淋巴结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
N2b 临床无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N3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有临床证据显示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存在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淋巴结或内乳淋巴结转移
N3a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及腋淋巴结转移
N3b 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淋巴结转移
N3c 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pN 区域淋巴结
pNx 区域淋巴结无法分析(手术未包括该部位或过去已切除)
pN0 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未对孤立肿瘤细胞另行检查
pN0(i-) 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阴性
pN0(i+) 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阳性,肿瘤灶≤0.2mm
pN0(mol-)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子检测(RT-PCR)阴性
pN0(mol+)组织学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分子检测(RT-PCR)阳性
pN1mi 存在微转移,最大径>0.2mm,≤2.0mm
pN1 同侧1~3个腋淋巴结转移,或内乳前哨淋巴结镜下转移,而临床不明显
pN1a 同侧1~3个腋淋巴结转移
pN1b 内乳前哨淋巴结镜下转移,而临床不明显
pN1c 同侧1~3个腋淋巴结转移,同侧内乳前哨淋巴结镜下转移,而临床不明显
pN2 4~9个腋淋巴结转移,或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腋淋巴结无转移
pN2a 4~9个腋淋巴结转移,至少一个肿瘤灶>2.0mm
pN2b 临床明显的内乳淋巴结转移而腋淋巴结无转移
pN3 10个或10个以上腋淋巴结转移,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或腋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伴临床明显的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或3个以上腋淋巴结转移伴有临床阴性而镜下内乳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pN3a 10个或10个以上腋淋巴结转移(至少一个肿瘤灶>2.0mm),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pN3b 3个以上腋淋巴结转移伴有临床阴性而前哨淋巴结
活检镜下内乳淋巴结转移
pN3c 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 远处转移
Mx 有无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说明:
临床明显:指通过临床体检或
影像学检查(除外
淋巴核素显象)发现;
pN分类依据腋淋巴结清扫结果,此前可有、可无前哨淋巴结活检,如果只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而其后未行腋淋巴结清扫,以(sn)表示前哨淋巴结,如pN0(i+)(sn);
孤立肿瘤细胞指单个细胞或小于0.2mm的小细胞团,通常由免疫组化或分子技术发现,并经常规组织学鉴定,孤立肿瘤细胞不一定显示转移活性,如增殖或间质反应。
临床不明显:指临床体检或影像学检查(除外淋巴核素显象)不能发现的情况。
临床分期
O期 Tis N0 M0
I 期 T1 N0 M0
IIA期 T0 N1 M0
T1 N1 M0
T2 N0 M0
IIB期 T2 N1 M0
T3 N0 M0
IIIA期 T0 N2 M0
T1 N2 M0
T2 N2 M0
T3 N1~2 M0
IIIB期 T4 N0 M0
T4 N1 M0
T4 N2 M0
IIIC期 任何T N3 M0
IV期 任何T 任何N M1
组织病理学分级(G)
Gx 不能判断分化程度。
G1 高分化。
G2 中度分化。
G3 低分化。
手术治疗后有无残存瘤情况分类(R)
Rx 无法肯定有无残存瘤。
R0 无残存瘤。
R1 镜下可见残存瘤。
R2 肉眼可见残存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