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几篇写故乡的优美散文

如题。
要求:很温情的。如台湾散文家琦君的《桂花雨》。
最好是你自己读过,而且印象特别深刻、特别喜欢的散文名篇。不要仅仅根据文章标题来提一大片。
谢谢!

我的故乡我的家
总认为,故乡的天空,让炊烟撑起来的炊烟下的那个故乡小村落,虽然很古老破败,但劳碌了一天地里活,一家人在自家的闲院里,围坐在小桌前吃饭,温暖的炕头上休息,大门口跟街邻说说闲话 … 总让故乡人感到日子有着无限的幸福和满足。

故乡的炊烟和他乡的炊烟一样,早、晌、晚三个时间里,定会载着淡淡草木灰的香气,浓浓于原始氛围中缓缓升起,然后,一缕缕飘向明朗或暮合的天空。有时,炊烟被微风扯成丝丝缕缕,微微跃动着,懒散地拥入天空的怀抱,与白云亲密地拥吻着,一起做着甜温的迷梦。

经常采风于乡间,一见到身在那个小村落,房屋的烟囱中飘出的炊烟,便会想起那暮色中的故乡,想起氤氲在故乡村落上空那淡青的烟雾,心底里仿佛有一双温柔的玉手,弹拨着思乡的琴弦。动情中,感觉那淡淡而温暖的草木灰的香气,热气腾腾的灶房仿佛就在眼前。

记得,上中学时,母亲常对我说:爸恋家呀,看不到家里的大烟囱就想哭 ” 母亲的话没有什么哲理可言,但话中却蕴含着一种贴心的温暖。那阵,早已有了思想的自然知道母亲话中的意思,那就是身在外地工作的父亲,目力与心自始至终地与故乡的那缕炊烟在一起纠缠。因为,炊烟里有父亲放弃不下的情结 — 那就是家。啊,大烟囱抛出能拴住父亲心的那条长长的线,就是炊烟。如今的也正如当年的父亲一样,外地仰望着故乡的炊烟,想念着自己的家。故乡与家虽贫瘠粗陋,但炊烟是温暖的炊烟,带着温暖的亲情,刀刻斧凿般地锓蚀在父亲与我灵魂里,时时激发我两代人内心对家深沉的爱,这爱不管不顾,只是向着故乡的土地奔涌而去。

故乡的地活多,人们通常起身早,炊烟飘起来的也早。清楚的记得,天还没有完全亮。空气中还散发着潮湿的场院和牲口粪便气味,雾霭后面村子里的公鸡懒懒地啼着,狗在房舍的台阶下睡觉,老母鸡蹲在屋旁树的枝桠上也在睡觉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清晨,故乡小村落里,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了一缕缕飘渺的炊烟。有炊烟弥漫着,清晨的雾气就显得格外重,隔远处看,村庄、树影雾雾绰绰的原野、庄稼和林子像给一层白布掩盖上,看不实着,鸟儿躲在不为人察觉的树枝上,炊烟里鸣啾着。

有时,村里人家屋顶上的炊烟也不是同时冒烟的有早有晚,有出格的懒夫妻们干脆省了早上这一顿,让烟囱歇到中午再冒烟。

带着审美的眼光去看,故乡清晨的炊烟是最美的淡淡的蓝蓝的炊烟,小村落里的房舍、绿树上弥漫,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晨山野树林里飘动的雾霭。晨风吹来,村庄便脱去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这时,拍翅的鸡,蹒跚的牛,乱窜的猪,蹦跳的孩子,井边的姑娘,拾粪的老汉,屋顶的炊烟,无不生气盎然,醉人眼目。尤其是公鸡们拍着花哨的翅膀飞到墙垣竹篱上自豪地叫过之后,往往要缠住看上的母鸡调戏一番,更是渲染着故乡早晨的气氛。这样的早晨,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无比愉悦。

吃过早饭后,除去到地里干活的人,村子里在家的大人,小人,男人,女人,外加几条好事的狗,都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块地方闲聊。老者们脸上一律皱纹密布,那皱纹最深的自然也就是最老的老者了皆面目慈祥,不时地给旁边的后生家讲出个关于村子从前的故事。这时的太阳是懒懒的却是一副乐融融的样子。

黄昏的炊烟,从高矮不一的房顶袅袅升起,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那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越发显得古朴、恬静、美丽迷人。烟缕渲染着黄昏的景色,田间的人们炊烟的呼唤下,赶着车的背着锄的顺着村道走回来。顿时,牛的哞哞声,大车的隆隆声,打水辘轳的轧轧声,狗咬声,鸡叫声,人们说话嚷叫声 … 将炊烟下的村庄的黄昏变得充实起来。

很快地,夜幕像块幕布似的以看得见的速度从西面走来。使得小村里的炊烟正在缓缓地融入夜幕,被无边的夜幕同化。接下来,吃过晚饭的人们带着炊烟的乐趣,陆陆续续地来到村中的古戏台前聚齐。古戏台既古且老,内外墙斑剥的厉害,但戏台顶巍然翘立地 “ 山 ” 字形建筑依然威风凛凛。古戏台是给村里人带来无限快活的地方。散尽炊烟的村里人聚会看戏听道情都在这里。平时,没有戏和电影看,村里的一群后生家便围着一个老者听他讲古。老者的眼睛半睁半闭,怡然自得。说开天辟地的不光是盘古,还有扁古,扁古是盘古的爷老子。无论老者怎样的瞎讲,后生们都相信。肯定那是远古里的事了也有些人聚在古戏台下打扑克。输了人并不输什么,只是乖乖地将鼻子伸到赢家的面前,让他刮三下。热闹时,常有些不知深浅的女人们前来围观,这时调皮些的男人免不了会说几句荤话让大家笑笑,胆大些的甚至在围观的女人的脸上或屁股上拧一把也不算出格。

这是人的世界啊!

故乡的炊烟,包括有太多太多的内容。

记得,垂髫之年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或是拿着棍棒习武耍弄,把那片炊烟下的土地舞动的风生水起。从午后一直到黄昏,和小伙伴们欢乐和笑声始终溢满在炊烟中的村落里,时时引来大人们远远的驻足观看,还不时响起一阵阵的叫好声。

不知道故乡的炊烟在其他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概念,但对我来说,连接我生命的血脉。离开故乡多年了依然固执地思恋着故乡的炊烟,感觉那氤氲在心中的情结,无法用其它再美丽的东西所能取代。

古城居住,多少个日子里,常用自己的心,丈量着古城与故乡的距离,可是不论我怎样地用心去丈量,想拉近我心与古城之间的距离。但是古城对我来说,心灵之中却永远是陌生的古城并非不可爱,只认为:没有炊烟的古城里生活,心是空落落的感到有一种无助的孤寂。

随着年龄的增长,怀乡的情绪渐渐地浓了旷野里的那缕缕炊烟,时时在怀乡的情绪中缭绕着,经久不散。曾感慨,炊烟就是母亲对儿子归家的声声呼唤,那声音,那么的亲切、自然而谙熟,总让人有一种归家后的甜蜜,疲惫时的抚慰。时常,眼睛因看见炊烟的升起而高兴的噙着眼泪,好想再一次,闻一闻故乡炊烟的味道,好想再一次,闻一闻锅台旁边腾腾的热气 …

如今,故乡,很难再看到昔日村庄里飘起的炊烟,因为故乡的瓦房和草房越来越少了土灶和烟囱也越来越稀有了偶尔飘起的一缕炊烟,似乎在告诉着我这将是故乡最后的风景。昔日那几十根甚至上百根烟囱飘出袅袅炊烟的景象,只有永远珍藏在记忆深处。

故乡的河
从地图上寻去,我的家乡在重庆西北部。那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江防小城。因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小镇,所以一般的交通地图册都不予标注。但在嘉陵江的西侧却可以很容易地寻到它的一条支流涪江。涪江的西侧也有一条几百公里长的支流,这条可能未被标注的河流叫做琼江。琼、涪二江在嘉陵江下游西侧的某一个地方交汇。这个地方便是我的故乡安居镇。而这两条河就交汇于我家窗前,日夜从我家楼下流过。因为常年在外不能回去,所以偶尔便会翻开地图册来看看。这交汇的一点便是我的家了,闭上眼睛,故乡仿佛就真的在面前浮现。

人们喜欢择水而居,大凡两江交汇之处都有一座较大的城镇。嘉陵江和长江交汇于重庆城,涪江与嘉陵江交汇于合川市。涪江和琼江的交汇处,也应成为一个较有名的地址。事实上,这里也曾经成为县治所在地,清朝时这里就曾经设“安居县”。至于地名为什么取名“安居”?便有两江交汇之处适于人居之意,这个地方是可以长久地安居乐业的,所以这才有了许多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而这座小镇的兴起,大概就始于明清之时。那一整条街的明清建筑,“九宫十八庙”百年的香火鼎盛,依山建筑的城墙和城门楼遗址,以及现在依然繁忙的水上运输,都见证了小镇过去兴旺的历史。

小镇临水而建,依山势起伏,如走龙蛇。涪江迎面而来,琼江横斜着从旁逸出,两江交汇的宽阔江面正对着山前。涪江其实也是一条著名的河流,它是古代巴蜀的分界线,涪江流域也一直是全国三大蚕桑基地之一。琼江虽然不长,但却流经人口密集区,径流量丰富。涪江和琼江在此交汇,使本地成为附近有名的鱼米之乡,历来名属重庆四大古镇。地方上的航运也较为有名,过去一直为川东物资进出的重要途径。在未通公路之前,本地人出川只有乘船沿涪江下行,经合川而至重庆。所以这里曾是嘉陵江航运的一个重要码头,现在也有大小百十余艘船只。以前船只上行拉纤,下行鼓帆,现在则多为一些“机动船”(故乡人俗语)。这是一种乌蓬油漆的铁壳小轮船,行驶时马达“突突”地振响,吐着一缕缕黑烟,常伴随着三两声凄长的汽笛。两江沿岸有许多竹林环抱的村落,那里的人家,都喜欢选择这种交通工具出行。每逢集日,江上渡轮往来如飞,而拍浪之声不止。

而这一天由各码头、车站前来赶集的乡民总有几万人。这些乡民进城之后,忙完生意或正事,往往都散落在小镇的大小酒馆或茶馆里。去酒馆的,二两白干、一碗河水豆花,就可以管够;去茶馆的,一杯坨茶、一小碟花生,就可以和三天才见一面的老朋友相谈尽欢。在记忆中的河水豆花和盖碗茶,遍街皆是,那些小地方的乡民忙碌中却也总不失悠闲,仿佛永远过着最快乐的、简单而又淳朴的生活。而这种生活平静得犹如缓慢的江流,总是那么缓缓地、静静地、似乎永远一成不变地流淌着。

每天我常不自觉地站在窗前。清晨太阳初升,当阳光抹红了对面的山坡和楼下的江面,那时江边的码头便开始忙碌了,那是河对岸的农民赶早地肩挑了蔬菜来卖。而到黄昏夕阳西斜,又有许多渔船摇出来,在“落霞散成绮”的江中,迎着夕阳撒网,或者是往水里赶着一队队的鸬鹚。这时的江面往往静止如画,我常在此刻望定了江面发呆。

在大多数时候,故乡的河水总是那么的蓝,仿佛总接近于天空的澄澈。那江边的青山和丘陵也恰到好处,甚至在江面也可以现出婆娑的倒影来。而你只要站得稍高一点儿,便可以观得这幅山水的全貌。我常在夜里一个人到楼顶上去,看那星空和身后的万家灯火。这时的江面却总是显得特别冷清,除了一些晦暗的月光和几点移动着的渔火,连一丝声响也没有。每次站得久时,我都不自禁地感觉有些孤独。

那码头就在我家楼下,江边入水处几块光滑的圆石上,母亲常端了大盆的衣服去洗。码头边有一座向上倾斜的高架缆车桥,桥洞内的石头缝隙,里边常有许多螃蟹。我和我的小朋友们常从这里穿过,经城墙下的江岸,绕道避开大人们到下游的浅滩处游泳。每到洪水季节,我的父亲常站在那桥上,伸长了一支竹竿,迎着汹涌的浑浊激流打捞浮财。桥边的洪水洄流处,也往往有许多大人在搬罾。而这时我通常是畏惧大人们的威胁,不敢出门,只有守望在窗前。那洪水涨落一般在十米和几十米之间,有一年甚至淹没了半个小镇。我每次看见那洪水浩荡而来,又一波波翻涌着无边际地漫去,在感受壮观的惊讶中都含了些担心。这样莫名地担心着,很多次都望得双目模糊而生疼。

我常想起父亲对我的约束,这种约束是带了一点暴力倾向的,常常地使我感觉到有些不自由和难堪。所以很多时候,我都更看重那些待我好的邻居和朋友。记得在琼江边有一座白色的供水塔,我有一年春夏傍晚时,常独自一人去江边的水塔下读书。那地方很静,靠江边岸上长着许多可以养鱼的茂密水草,常有些零散的油菜花儿在其间开放。我偶尔也抬起头来,看对面江边养鱼网箱船上一个中年人钓鱼。那船上有一个比我年长一岁的很好看的女孩子,常划了小船过来载我去她那儿喝可乐。她的父亲,那中年人总戴着一顶麦秸草帽,圆脸总是笑眯眯的,有时还陪我拉一会儿话,找根小凳子让我坐在旁边念一段书给他听。记忆中的那女孩扎着一根长辩子,两只明亮的眼睛常看得我脸红。她曾经和我同一所学校,小学毕业后就上船帮她父亲养鱼了。她好像曾告诉我,挺喜欢看我穿一身学生制服在学校执行升旗仪式。也不知那时怎么就特别喜欢去那儿读书,而每一次都希望她撑了小船过来接我。可惜那女孩后来随她的母亲去外乡了。记忆中的童年仿佛如梦,只是我好像并不快乐。

但一年也有些让我高兴的时侯,这便是每年一度的端午节。这时在江面上,往往可以看见十余只龙舟和许多只彩船,不仅有男女龙舟竟渡,还有人在彩船边泅水抢鸭子。这个日子可能便是本地最热闹的节日了。四面八方的乡民扶老携幼,两江沿岸往往有数万人同时翘首围观。那一天我家楼顶也一定装了一只大喇叭,播放《运动员进行曲》等雄壮的音乐。而在我家窗前,也一定挤满了从乡里赶来的亲戚。那种人多的盛况非亲身经历者不能感受。那一天的小伙伴们总是兴奋得满街乱窜,城门楼边用糖精兑水卖的老婆婆总会忙得笑逐颜开,而当天的大会主席台,总要用高音喇叭免费播放一些寻人启事。不过现在可能再也看不到这等热闹的场面了。

在这宽阔江面的下游,也有一处码头。离码头不远处有一座断堤,那断堤一直延伸至江心,断堤往下是一个空旷的鹅卵石大坝。那坝子足有一个飞机场的面积,但常被洪水淹没,所以至今仍荒芜着。记得小学老师组织全年级同学参观江景,地点就在这附近。那次回去后作文,我引用了王安石的一句古诗“半江瑟瑟半江红”,来形容上午半山青翠掩映下的江面,结果获得语文老师的激赏。不仅作为范文朗读,还贴在了教室后面的墙上。那时我刚从农村新转学到这里,正愁无法与他们平等共处。不想从此以后,同学们都对我投来青睐的目光,女生也肯和我玩了。现在想来真的很感激那位胖胖的女老师。

那空旷的大坝上面,杂生着一簇簇的芭茅,在坝子前的浅滩上,偶尔飞落几只野鸭。过去我们常常去捉打屁虫(学名“椿象”),集体野炊或是放风筝玩儿。那断堤是垂钓和默想的好地方,偶尔也会有一对情侣牵手去玩。我曾无数次到这里,或独自一人踯躅,或和另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在这里静坐着同看夕阳。其实,这样的女孩前后有两个,都有一张很可爱的面孔。她们一个喜欢很妩媚地微笑,一个喜欢睁大了清澈的双眼。两人都喜欢托住香腮听我讲故事,尔后又静静地陪着我一块儿发呆。但她俩都已经离我而去了。很多时候不去想,她们就消失得好像从未在我身边出现一样。偶尔记起的片刻,又不敢揣测她们身在何方。

也不知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我是十年前离开小镇的。去年回去后打听一些同学朋友的消息,很多人却再也渺无音讯。而我那个家在我回来之前,也是闭紧了窗户久无人居。我的家人早在七年前就迁往县城了。

记得走的时候,小镇新建了一家碳酸锶厂。那是一家日资企业,因本地丝绸、制糖等轻工业大多破产倒闭,由政府招商邀请而来。其实也就是一家化工厂。那工厂巨大烟囱飘散出来的气味甚不好闻,废水废渣也日夜往江边倾倒,不仅对下游的渔业生产颇有影响,一些特殊病例也逐渐在周边扩散开来。本地人曾经怨声载道,听说还引起了一桩群体事件。但因为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地方政府要考虑长远民生,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可结果却是小镇的人们都想方设法外逃,农村外出打工者多年未归,小镇的原住民也有一半迁往县城居住了。

这次回去后,那家日本工厂已经搬迁到更偏僻的省份,小镇也终于重归山清水秀了。一个人彷徨于古镇街头,不觉想起一发生在此地的戏曲故事《碧玉簪》,那公子小姐罗曼蒂克的古典爱情,恐怕再也不能于这里上演。我总是怀疑,本地的书生仕女可能都注定要远离,他们将来也肯定会像小镇的大多数人一样为生计无奈地奔波异乡,如我一般在外成家了。

但我的离去却和故乡的变迁无关,理由拣好听一点的讲,是因为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男儿志在四方。然而我却知道自己是在逃避,在那些失败痛苦的过往之后,我对故乡真的无从适应。可到如今,在外漂泊的时间越久,却更加记得故乡的好处了。

记得在江边有一座山,叫做“波仑山”,山上有座庙,叫做“波仑寺”。寺庙传说是鲁班所修,文革时已遭焚毁,但仍残留了许多尊佛像。其中有一座大佛,闭目端座两手上捧。过去有庙门的时候,这尊大佛正位于大殿居中。每至夜晚,月光穿过庙门上的窗棂正好映射在佛像身上,圆月之夜,更有皎洁月光如捧佛怀。这便是著名的“波仑捧月”。因为有此奇景,这大佛便显得比别处更灵验些。所以每逢初一十五,这里的香火都很旺盛。尤以除夕之夜,很多人都来烧“子时香”,据说外出者籍此来年可保平安和挣大钱,地方上为官者也可升官发财。时值年三十之夜,往往有数千人同时前来进香,山前的狭窄公路上,那一辆辆黑黝黝的豪华小车也如长龙般见不到尾。遍山烛光灯影里,人头攒动,鞭炮炸开有如繁星闪耀,盛况年复一年都更加空前。

我也曾上得这座山去。那一夜,家人打电话要我去求得一些平安回来。但不知为什么,我竟在这遍山的人丛中裹足不前,那份茫然和震撼,心里真是不能明详。我虽不曾去烧“子时香”,但最后也离开了。我终没有心情为自己祈福,虽然去的地方也很遥远。倘若再一次地回来,小镇也一定更加物是人非。我并不嫌弃故乡的贫穷,只是她今天真的已经改变了模样。

故乡的河啊,仍是这么长长远远地流淌,为何那远行的游子也随了你去漂泊?漂泊去了异乡!我知道我还得再一次归去,我的家呀,还在故乡的河畔,我即使不去想,她也在我的心中永志不忘。

春 之 憾
久违的春天经不起人们的翘首企盼,如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而今天的我似乎对春天有一种特别的感触。

长春的春天是那样的简约,不如故乡之春铺张而烂漫,因而久居都市的我也就极为珍爱街头楼角那初始的鹅黄。一场春风,一夜春雨,早起的人们忽地发现春姑娘已来到身边。看吧!是谁为柳枝做了鹅黄色的包装?瞧吧!街边草坪上什么时候挺立起那么多嫩绿的小精灵?没有迎春花,没有布谷鸟,只有这柳,这草,默默地散发春的气息,奏响春的旋律,装扮着北国春城的庭院通衢。我深知,这鹅黄,这嫩绿,只是春天的使者,当着桃李杏梅竞相怒放的时候,她们的美就会被人们淡忘,而我却对此情有独钟,钟情于春色复萌柳梢黄的短短几日,因为美不只在于娇艳烂漫,更在于清纯而无私。

我说 ,迎着料峭春寒的报春者是最美的。

故乡的春天比这里要铺张,只是她来得更迟。前两天,妈妈打来电话,亲亲地唤起我的乳名,“五·一就不要回来了,这儿没什么好看的,还挺冷呢!你在那好好工作,别惦记家……”,挂断电话,泪水却连成了线。是啊!我常和家里讲,我极爱故乡的春天。故乡是个半山区,老屋被不太高的土山坡包围着,面南依傍在盛满山泉的水库旁。故乡的春不象这里只有那有数的几种树、几种草和几种花,冬雪还没有褪尽的时候,紫色的耗子花已经迎着仍有丝丝寒意的春风在阳面山坡上开放。紧接着,沟谷和田野上的柳树便泛出鹅黄,吐出绿叶,有些柳树还开出金黄色的花(毛毛狗),迎风飘着醉人的芳香。野菜钻出地面,再过些天,漫山遍野便成了花的海洋,处处燕舞莺歌,百灵、黄鹂、杜鹃……百鸟鸣啭,与农忙的吆喝声和隆隆的农机声一起,献给人们一个个清新、喧闹、生机盎然的早晨,一个个艳阳暖暖、花香袭人的黄金上午。

我更爱故乡春天的月夜。月夜深深,劳累了一天的乡亲们沉入了梦乡,远处仍有农机的轰响,但因为离我家远,所以丝毫破坏不了这的静谧。这时的我尽可以安心品味、享受这故乡春月夜,沐浴在月光里,徜徉在花丛中。看!梨花和李花给后山披上了银白色的新装,偶有惊雀掠过,或是清风徐来,落花如雪便纷纷而下,而更诱人的是那花海的芬芳弥漫在山野间,自然、淡雅。清朗的月光下,水面上飘荡着虚幻清幽的水雾,莫不是仙女在浣纱?银光粼粼的水面上传来蛙的合唱,时高时低,变幻莫测,许多不知名的水中动物或水鸟或是不甘寂寞,或是嫉妒这合唱的美妙,总是偷偷插上两句,虽然象捣乱,却使这单调的蛙声变得那样富于变幻,那样生机勃勃,那样自然和谐。这月夜中的我,常常唤着那条忠实的老狗“大黑”来到后山的树下静静地坐着,在月夜里放飞想象的白鸽,听蛙声四起,看落英缤纷,数寒星点点,想那满月中的传说和黑黝黝的群山里的故事。“大黑”很懂事的,就那样眯着眼、垂着耳朵趴在我身边,生怕弄出点声响破坏了这月夜的恬静、这只能用心灵体验的纯真的美,还有主人那么好的心境。

我一直在想,若是把这情这景摄下来,刻到光盘上,用她常来慰籍我这他乡游子恋乡的情愫,那该多好!可去年返乡,才发现那梨树、李树老死了许多,也被砍掉了许多,难道就只为增加那几分贫瘠的山坡田?一个完美的故乡春月夜的景致再不会有了,今后的我也只能把美好的回忆珍藏在心间了,只能常常默诵着:“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来聊以弥补那份淡淡的伤感与缺憾。

我爱故乡春月夜,那里有我童年和少年最真的梦幻,那是我心灵避风的港湾,那份爱,最纯美,最执着。

韶华易逝,恰如那短促的都市之春,久经世故与磨难的我已渐觉疲惫。情感世界的荒芜与麻木,理性灵魂的萎顿与逐流,这些都市人的通病我当然难免,然而,形形色色物欲的诱惑、生存竞争的残酷不知怎的仍然淹没不了往日的情怀,总能忙里偷闲地缩在那心灵一隅,追忆那故乡春月夜,独爱那都市柳梢黄。

这个世界上的自然美将越来越少,逼迫着我们善于追忆,善于找寻。

故乡情结
我的故乡在辽东半岛的一个小镇 ——熊岳城。那里有座山,叫望儿山。他没有喜马拉雅山那样高耸,也没有三山五岳的雄姿,但它却有慈母盼儿归的优美传说,脍炙人口,多少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我的父亲就出生在这块带有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他在年轻时,同爷爷背井离乡、踏上了谋求生存的不归之路。爷爷不久就客死他乡,父亲自己在外面闯荡,最后落脚在洮南府,他成了家、立了业,有了我和弟弟妹妹们。父亲闯荡的还算可以,当过厂长、局长。他的性格开朗,家里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可就是到了年节,他就不高兴,眉头紧锁,躺在床上不言不语。后来,母亲套出了他的心结,病根是想家,得了思乡症。为了让父亲开心,我们哥几个纠缠他,让他讲老家的轶事,这招儿挺管用,父亲讲祖辈的辛酸和他童年的趣事。尤其是说到家乡的景观,更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什么北关街、八大景,尤其讲到望儿山时,他更是眉飞色舞,这是他故事中的重头戏。把那望儿山描述的活灵活现,听者犹如身临其境。在我没去故乡之前,望而上这幅风景画卷已经在我的脑海里渐渐地形成。

父亲因病去世了。在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他躺在病榻上,啦着我和弟弟妹妹们的手,眼里含着泪花,断断续续地对我们说:“孩子,你们有空回老家看看,同亲属们走动走动,不要断了联系,咱们的根儿在那......”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8cc470100dh7i.html) - 故乡情结(散文)_铁路天峰_新浪博客
我很听父亲的话,凡有机会就回到熊岳城,看看家乡的亲人,逛逛小城的大街小巷,攀登望儿山陡峭的山崖,遨游浩瀚无垠的大海,尽情地陶醉在故乡的风土人情和山山水水之中。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父亲讲过的故事,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父亲对家乡山水的眷恋和对亲人们刻骨铭心的爱意。我回乡省亲数次,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这座古朴的小镇,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望儿山上点缀了许多楼台殿阁,在如涛似波的万顷果林衬托下,这个“小岛”显得更加妖娆。小镇的变迁记载了时代进展的历程,尤其是这座不起眼的望儿山,她不正是祖国和母亲的象征吗!?我们有许多儿女远离家乡游离在外,“游子吟”的歌词就道出了游子们的心声。放眼望去,望儿山上的青砖塔,不正是慈母的化身吗!他站在山峰上,任凭风雨的撕扯,严寒的折磨,望眼欲穿的祈盼儿女的回归,这也是古老传说的由来。此情此景真能不让人心动哪?

我父亲爱家乡,我也爱家乡,我们大家都爱自己的家乡。家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笔墨书不尽,丹青画不完。

正是:

游子觅人生,

慈母盼归程,

手捧故乡土,

思绪如潮涌,

悠悠千古爱,

尽化此山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29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这个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诗了吧~~`1~~~在小时侯学的时候只知其优美的句子,长大的时候才深深体会其中的感情~~~

还有余秋雨老师在<借我一生>中有很多都是写故乡的文章.
关于乡愁的诗歌你可以参考一下席慕容女士和余光中先生的诗

再介绍一首歌给你,歌词不下于散文的,歌曲亦很 优美

歌曲:故乡的云
歌手:费翔 专辑:跨越四海的歌声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啊......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尉天骢的《岁月》里有很漂亮的文章,《枣与石榴》、《叫魂》,……

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中,《杨柳》、《还我缘缘堂》,……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雅舍忆旧》中,美文美不胜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6-29
《北国的秋天》、《故乡的河》《乡集情结》《故乡的食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