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

如题所述

抗挫能力差的表现: 1、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哭闹。 2、受不了一点批评,光爱听表扬的话,一批评就不高兴,甚至哭闹。 3、自尊心较强,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失败。 4、怕困难,遇到一点问题就退缩。 5、特别娇气,做错了事,家长一说就哭。 6、不敢承认错误,老是用哭来推卸责任。 7、遇到一点困难就愁眉苦脸,不是想找大人帮忙就是想放弃,或怨天尤人。 8、从不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从不分析失败的原因。 抗挫能力差的原因孩子成长的过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正常的现象,能够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举例说明:前些年新闻媒体上曾经报道过的《夏令营的较量》,中国孩子在中日夏令营中的表现实际上是差强人意的,他们表现出的独立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明显低于日本的孩子,这点不得不令人担忧,也因此掀起了一轮挫折教育大讨论以及关于青少年能力培养的思考。另外,媒体上也经常报道,有的孩子因为受了点委屈就跳楼,许多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高考生成绩一直很好,家长对其期望值很高,考上名牌大学不成问题,可高考后自己估分觉得考得不理想,感觉对不起家人,就留下遗书自杀了,结果是这个孩子的成绩考得很好,只是当时估分不准确,如果他的抗挫能力强一些,现在应该是个坐在课堂里学习的大学生,将来还会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可现在留给家人的确是无尽的痛苦。这些案例比比皆是,其实都是缺乏抗挫能力的表现,曾经有一个专家对幼儿受挫能力进行过调查,结果有55%的孩子顶不住失败的打击,31.2%的幼儿认为自己没有经过挫折,承受能力不强。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为什么在挫折面前,我们的孩子显得那么脆弱? 1、自身因素:当前,日益竞争的社会使得家长对孩子过分重视智力开发和掌握学习技能,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使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和奋斗精神,缺乏独立精神,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的准备,这是儿童容易受挫的最大原因。孩子自身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比如生理方面,让一个三岁的孩子去画一个很形象的人物,他肯定完成不了,因为他还处于涂鸦期,画不出来必然会产生挫折感;如果某个孩子动作协调性发展不好,他再怎么努力,在各种体育活动中也很难得第一,也会产生挫折感。心理方面的,如果一个孩子做事缺乏坚持性和毅力,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采用回避的态度,也是造成挫折的原因之一。2、家庭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来自环境方面,随着独身子女的日趋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大都从小就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是在温室里、蜜罐里长大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逆境教育”。 (1)包办代替 家长习惯对孩子的事务包办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孩子没有了任何实践的机会,使得孩子的多种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也难以培养起来。这样,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竞争,不能处处第一、事事得到满足时,他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2)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经验,遭遇挫折是难免的。大人不应嘲笑孩子,或责怪孩子这错那错,而是应该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3)针尖对麦芒 挫折教育不是针尖对麦芒,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过度的挫折感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4)不帮孩子总结败因 孩子输了比赛哭是种自然发泄,也是要求上进的表现,家长不能说“输就输吧,没关系”,否则会助长他无所谓的心态,而应帮他分析失败原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5)过度预期孩子的能力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既要求孩子样样全能、次次最优;又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特别是物质方面的需要。由于家长的这种态度,孩子也逐渐对自己形成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事事争强,赢得起输不起。家长总是对孩子说“你肯定是第一名”、“我最喜欢你考一百分”等,这会让他觉得只有第一名,爸妈才会喜欢,如果做不到,就不喜欢他了,这会使他不愿意面对挫折和失败。 (6)家长的处处迁就,对儿童需要的极力满足,又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凡是他想达到的目标,总是可以一帆风顺地实现。 (7)不适当的家庭教育给孩子所营造的成长氛围,与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真实经历之间的强烈反差,是孩子难以面对现实、承受挫折能力差的重要原因。 (8)剥夺孩子尝试的机会 许多家庭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之情,在生活中尽量避免让孩子受挫。当他们预见孩子可能碰到困难时,他们总是自己挺身而出,为孩子扫除障碍。 家长这种“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举动和认识,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这些在父母保护伞下长大的孩子一旦碰到问题和困难经常会不知所措,无能为力,不敢去面对,还容易产生畏惧、退缩、抑郁、失落等情绪,更别说去想办法战胜困难、解决问题了。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往往比其他孩子更轻易受挫。 3、外界原因:此外,还存在一些外在原因使得孩子受挫。比如:孩子去参加比赛,总会有输有赢,输了的孩子必定会受挫,这并不是因为孩子不努力,而是因为冠军只有一个。 抗挫能力的培养: 1、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认识抗挫教育的重要性 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我国自古就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起”的古训,家长要认识到,孩子要长大,将来必定要自己去面对社会、人生和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让幼儿品尝一点生活中的磨难,从而使其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意识,以及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小的方面来说,对于他们个体的成长有利,大的方面来说,今天的幼儿将担负起明天社会发展的重任,未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每个人都需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栋梁,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好在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了“温室的鲜花生命力永远比不上山间的野草,让孩子直面挫折,学会应对挫折,才会让孩子活得更好。我们需要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以增强其承受挫折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因此,幼儿抗挫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抗挫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家研究指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选择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总是将失败的想法归咎到负面的事物上,习惯对自己一味的责备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负面情绪。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能笑看一切的人抗击打能力必定会比一般的人强。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因此,培养孩子乐观开朗的个性很重要,让孩子能微笑着面对挫折。 2、把握挫折教育的时机,帮助幼儿正确理解挫折孩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第一步。幼儿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家长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3

如何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星知计划#

第2个回答  2019-06-03

著名心里学家马斯洛说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能笑看一切的人抗击打能力必定会比一般的人强。内心强大的孩子,首先应该就是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能在困境中依旧快乐前行的孩子。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逆商。那么如何提高孩子的逆商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顺势引导

2、给予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让孩子以后面对挫折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引导其乐观地面对困难,积极地寻找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3、传授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含义

以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成功是把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而非把别人打败。

最后,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建议带孩子参加一些素质教育的亲子活动,比如《普蕾成长计划》,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5-21
AQ,Adversity Quotient,一般被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简称“逆商”。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白宫知名商业顾问保罗"史托兹在综合数十位著名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顺境要EQ,逆境需AQ”。
逆境商数是我们在面对逆境时的处理能力,明确地描绘出一个人的挫折忍受力。根据AQ专家保罗·史托兹博士的研究,一个人AQ愈高,愈能以弹性面对逆境,积极乐观,接受困难的挑战,发挥创意找出解决方案,因此能不屈不挠,愈挫愈勇,而终究表现卓越。挫折商的测验中,一般考察以下四个关键因素——控制,归属,延伸,忍耐,简称为CORE。控制指自己对逆境有多大的控制能力;归属是指逆境发生的原因以及愿意承担责任、改善后果的情况;延伸是对问题影响工作生活其它方面的评估;忍耐是指认识到问题的持久性以及它对个人的影响会持续多久。
AQ的发源地在中国
虽然AQ的命名来自西方,但是在我们中国,早有对AQ的描述。昔日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雄,刘邦只是在垓下之役才赢的关键一战,屡败屡战坚持不懈,最终定鼎天下。我们常听到的“屡败屡战”就是对高逆商的描述。
我们国家的教育方式本就属于挫折教育,通常我们耳熟能详的是“鞭策教育”或者“棍棒教育”。从家规家训到老话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毫不保留的凸显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使用的一直是含蓄而内敛的传统教育方式。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后,一家一孩,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父母们越来越看重孩子的教养方式,因此在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下,“赏识教育”逐渐开始动摇中国传统的“鞭策教育”,占有了一席之地。由此可见,对于挫折教育,我们中国家长才有实实在在的发言权。
我常提醒总担心孩子的父母:“厚爱孩子,就让孩子在困境中待一阵子吧!”曾经有一位家长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深有寓意的故事:一个孩子跟父亲去森林打猎,在途中,孩子不幸掉进一个深坑陷阱,并未受伤的孩子大声向不远处的父亲求助,却久久没有得到父亲的回应和帮助,孩子起初越来越绝望,当他意识到也许父亲根本没有发现他掉入陷阱中的时候,他突然间有了自我求生的意志,半小时后,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从陷阱中爬了出来,而此时,刚逃脱困境的孩子却发现,父亲就在距离他不远处默默的看着自己。这位故事中的孩子在长大以后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深深的感激和赞叹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培养,只有从成长的、长远的角度去厚爱孩子,才是智慧父母的教育之道。
挫折从何而来?(分年龄段讲述)
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可以简单的看作从“不能”到“能够”的成长过程。1岁内的孩子也能体会到挫折,例如在沉睡中被惊醒的挫折,婴儿期的孩子要适应这种外界刺激的过程即“抗挫折”的成长过程。
3岁内是幼儿满足自身依恋感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最关键的挫折是“不安全感”,孩子会因为妈妈要上班等因素不得不离开母亲而感到焦虑不安,要面对这种情绪以及现实状况就需要孩子自身具备一定得力量去抵抗这种挫折,慢慢的适应这种挫折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且自我调节情绪和理解妈妈的行为,从周围获取信任的力量,重新在内心建立平衡感。这个过程的内在机制很复杂,表现出来的样子却很简单。大人们看到的不过就是孩子从大哭、不肯离开妈妈,到小哭小闹,到可以不哭闹的轻松的让妈妈去上班的过程,常常被解释为“孩子习惯了就好了”。其实,里面蕴藏了孩子挫折成长的一大步。
3至5岁,孩子开始经历第一个叛逆期,自我意识第一次飞跃发展起来,主要表现为“我要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主意识增强,以及“占有欲”。这个时期,孩子遇到的主要挫折来自于大人的阻挠和批评。尤其当孩子自以为自己能够做得好的时候却搞砸了,大人们通常会批评小孩,并且教育他不该这样做事情,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便会为了避免麻烦而阻止孩子去做。
再长大一些,在学龄期,遇到的挫折就开始复杂和多样化了。孩子迈向学校也就意味着社会化的正式进行,从家庭迈向社会的过程里,除了要面对生活中的小挫败感,还要遵守学校规则,完成一定得学习任务,这是学龄期儿童最关键的挫折事件:即孩子在适应规则以及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自由感和自我中心感受的丧失感产生出来的挫折感受。这个时期来对孩子进行“集体化”和“规则化”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进入青春期以后,一般孩子的逆商高低基本就显现出来了。青春期复杂的内心冲突和身体体征的明显变化,会加剧并且复杂化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哪怕是遇到一点儿小事儿就会表现得敏感多疑、怒气冲天,或者自怨自艾、逃避问题。因此厌学、离家出走、逃课等行为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内心的逆境,产生强烈反应,此阶段,挫折似乎无处不在。此时,AQ高的孩子会顺利度过青春期,还可能出现成绩上升、人际关系能力增强、自信心升高等优秀提升,而AQ偏低的孩子,也许会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情绪、不爱说话和交往、厌学以及自暴自弃等偏差行为。
挫折教育的意义:
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拥有较顺利且优越的生活。因此,更智慧的父母会深谋远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注重对孩子基础品质的培养、逆商潜能的激发,从而使我们的宝贝成长的过程会更有力量的应对不可预料的挫折。
挫折教育连同家长一起成长。心理学有一句经典名言:“我们都是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尽量去避免挫折反而让孩子对挫折的免疫力低下、心理适应能力低下,把孩子浇灌成了温室花朵。孩子的失败常常挫败的不仅仅是孩子本人,也会给父母带来挫败感和焦虑感,例如孩子运动会比赛失利而情绪低落,这也许会使他的父母产生“孩子不能面对失败怎么办?”的焦虑感。因此,许多家长会本能的避免这种事情发生,例如在运动会的时候,劝孩子不要报名那些有挑战的项目。这种类型的父母本身逆商也是需要增强的,我们要跟孩子一起成长,成为逆商高的爸爸和妈妈。
锻炼孩子的逆商,也就是扩展了孩子心灵的存储空间。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就是心胸宽阔,那么大事儿也就不大了,小事儿也就被忽略了,困难也就不那么难了。不把问题当问题的孩子,是大智慧的孩子,长大了,就是大智慧的社会人才。
锻炼孩子的逆商,还有助于提升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个体质不好的孩子,常常会生病或者水土不服。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逆商高,那么他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是强大的,应万变也是逆商高的重要体现。
科学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案:
培养逆商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我们要在日常中渐渐的积累孩子对挫折的应对能力,挫折要逐渐增强,并且有意识的分阶段巩固逆商。我们今天重点来讲讲0至3岁的孩子,怎样分阶段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进行AQ培养。
第一阶段:培养宝宝信任感(0至1岁)
0至1岁属于婴儿期,在这个时期,妈妈首先要注意的是孩子的依恋感是否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如果频繁的变化照顾孩子的人员,例如有的家庭常常换保姆,或者将孩子流连辗转在老人或者亲戚家里照顾,那么孩子的信任感通常会很低,常常处于变化的环境中对于一岁以内的婴儿来说是个很大的伤害,他会感受到深切的不安全感,总是不知道谁才是那个自己可以依赖的人。
具体做法:
首先建议妈妈们母乳喂养,断奶期间注意孩子是否有咬嘴唇、吮吸手指等行为,如果明显,就要适当的给与工具予以安抚,让宝宝顺利度过口欲期。
其次,建议妈妈们在孩子一岁内尽可能不离开孩子身边,承担照顾孩子的主要任务,可以请家人辅助照顾,让宝宝把安全的依恋感归属到妈妈的身上,对妈妈有一定得信任感。
需要强调的是,在婴儿期,不要哦提早实施挫折教育,例如孩子因为想妈妈而大哭时,妈妈却为了“AQ”培养而弃之不管。这段时间是奠定挫折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孩子内心的安定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我们再使用一些行为来试着强化宝宝的抗挫折能力,例如:当宝宝要妈妈拿什么东西给自己的时候,妈妈可以试着让孩子通过完成一些任务来延迟满足孩子需要的时间,又叫延迟满足。
第二阶段:培养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1至3岁)
3岁之前可以适当的给与宝宝挫折了,宝宝基本可以自行探索世界,手脚的协调能力的完成使得宝宝特别想完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父母们可以在这个阶段给予“鼓励”和“肯定”,尤其在宝宝失败和受到打击的时候,父母没有直接安抚,而是以信任的姿态呈现出对孩子的鼓励,并且加以语言指导来引导孩子走出挫折。
具体做法:
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却仍在依恋感的满足阶段,因此不可以大力的给予挫折事件。
首先,在宝宝遇到困难的时候,妈妈最好守候在一旁,而不是留下宝宝一个人。然后多给予鼓励的眼神和语气,不立即替代孩子解决难题即可。当孩子一旦有努力克服困难的举动或者尝试的意思,妈妈就要立即给孩子加油,鼓励孩子继续下去,直到完成。对于宝宝来说,比较完整的过程是非常珍贵的经验。
其次,接近三岁的宝宝基本都开始上幼儿园了,因此在1至3岁的年龄段,进行一定的规则化培养,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帮助孩子更顺利的适应即将在幼儿园度过的集体生活。外规则内化最好从小培养,家有家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这个阶段建立规则的最佳方式。家规的建立要注意三点:数量少、描述清晰易懂、惩罚方式直接且可实施。有的家长会疑惑,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懂得什么叫规则吗?我们不是为了让孩子懂得规则,而是为了让孩子内心有“规则”两个字,尊重规则的力量,有了这个意识,那么在3岁以后社会化的进程中,孩子的成长会顺畅许多。
例如:饭前饭后要洗手,惩罚方式是面壁思过5分钟并且向全家人道歉自己的错误行为。或者:睡前要刷牙,惩罚是洗全家人的袜子一次。3岁以内的宝宝家规不宜超过3条,要简单易行,最好是日常生活习惯类的家规。将家规进行到底,是外规则内化的挫折教育的严厉原则。一旦家庭成员默许宝宝或者其他成员违反一次家规而不实施惩罚,那么规则在宝宝的内心便失去了力量。
规则化是挫折教育的隐性实施,它不那么明显,却处处予以约束和规范,并且严格执行到底。使得宝宝能够坚持完成某些任务,并且教会了宝宝如果对待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培养其对错误有承担力的重要品质。
挫折教育的禁忌:
需要提醒的是:挫折教育虽然能够培养逆商,但是,过早、过度的进行挫折教育,也会破坏孩子的逆商,导致拔苗助长的后果。
有的父母会以某个年龄为界限来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比如说六岁上小学之前,妈妈把孩子定义为小孩儿,因此孩子怎样都可以,无论如何都要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可孩子一旦上了小学,这位妈妈便一下子撂挑子了,很多之前在包办的事情都突然撤销不见了,而且还变本加厉的对孩子提出了各种要求,理由只有一个“你都是个小学生了,不应该这样娇惯你了!”,这是非常霸道的逆商教育,没有先评估孩子的个人能力和感受,也没有给孩子一个逆商成长的必要时期,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是人仰马翻,这样是过度的进行了挫折教育。
有的妈妈充满母性,内心很矛盾,既想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又在关键时候不忍心而代替孩子去处理矛盾。例如让孩子自己洗衣服,孩子听从了父母的教导,自己洗衣服,妈妈本来很高兴,结果看到孩子因为洗衣服耽误了做作业的时间,或者衣服洗的不干净。于是乎,妈妈通常会一边抱怨孩子自立能力差,一边接过孩子手里的活儿自己干起来。这会造成孩子内心的矛盾,孩子会否定自己,同时认为自己如同妈妈所说的那样什么都做不好而灰心丧气,那么以后再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有不良的经验产生,形成恶性循环,成为越来越依赖妈妈或者自我贬低的人。
国外的挫折教育举例
在国外,尤其是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对孩子的逆商教育很看重,因此我们也会明显的看到这些国家的小孩自立能力和应对困难的能力比较强。尤其是德国人对孩子的挫折教育是非常经典的。
在德国,无论天多冷,大多数孩子都只穿着短裤,露出小腿。德国人注重孩子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力。德国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总有一天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是我们可以交给他们认识生活和社会的能力,教他怎样保护自己。”因此,他们总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战胜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从孩子蹒跚学步起,德国家长就开始注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孩子跌倒后,加之哪个不是赶紧去扶,而是不断的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此外,德国家长还鼓励孩子参加由政府在树间期间组织的“磨难营”活动。有时甚至故意给孩子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
在西方国家中,德国孩子擅做家务事出了名的。有些德国家长在孩子咿呀学语阶段,就知道她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在用餐前,帮助大人摆放餐具等。尽管仅仅是象征性的,最终还得大人重新摆一遍,但长此锻炼下来,德国孩子便在这种犯错与改造的过程中,渐渐学会了应该如何正确的面对挫折与失败。
日本的教育多偏重于“生存能力”。日本孩子从上学第一天起,不管家离学校有多远,都是由自己走着去。路上有什么困难,也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且日本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耐寒抗冻。他们上学时只穿单衫短裤;即使寒风刺骨,女孩依然穿短裙和白袜。当寒冬来的时候,小学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晨跑,要求每一个学生只穿单衫短裤在操场上跑,学校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发给每位家长一份表格。要求家长每天一早测量好孩子的体温,填在表格上,并盖章表示是否同意今天让孩子晨跑。孩子持表格到校,由班主任检验盖章,这才参加晨跑。
俄罗斯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如果你漫步在俄罗斯的街头和广场,无论是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还是在海参崴,都难得见到大人抱孩子或背孩子。在大街上,在台阶下,经常见到一些两三岁的小娃娃走不稳摔倒了,甚至跌得眼泪汪汪。而他们的父母亲,却连拉都不拉一把,只是停下脚步,鼓励他们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小孩子在一起玩,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中跌破了皮、流出了血,疼得流眼泪。父母亲看见了,常常也只是察看一下伤痕,轻轻擦几下,然后就让他们站起来继续玩,仿佛摔跤破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于孩子要做的,父母亲一般不加干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
给孩子多提供尝试的机会,也是挫折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原因很简单,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收获经验的机会。作为教育者,我们要适当的为孩子提供各种尝试的机会,让孩子亲自来实现他们人生中众多的“第一次”吧!
第4个回答  2020-05-11

如何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