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赏析
全篇语言精练,深沉悲抑,神秘幽深。较为独特的是,文章自始至终笼罩着浓郁的象征主义色彩。“影”作为中心意象,实际上就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反映,是作者在绝望中又不忍沉迷于绝望的焦虑、悲愤和彷徨等复杂的矛盾心理。
“影”执意要与“我”告别,作者连用三个否定句解释告别的缘由:“不乐意的天堂”、“不乐意的地狱”、“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影”的异常倔强性格是作者焦虑的表现,虽然甘愿面对黑暗的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哪怕“彷徨于无地”,然而,回到现实,作者又陷入了茫然和矛盾之中。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作者拒绝丑陋和虚无的一切,但是,拒绝也是在承受,难以承受之时,“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作者以悲壮的姿态,“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这是在反抗绝望之后,瞬间所激发的勇气。
行文最后,“影”独行远去时的姿态与心态,似乎不能带来积极的因素。鲁迅曾经说他的散文集《野草》是不适合年青人看的,它只属于他自己,因为“我的思想太黑暗,但究竟是否真确,又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在自身试验,不敢邀请别人。
所以,希望从此以后“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表达了作者自我牺牲的精神。
扩展资料
《影的告别》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4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这篇散文诗写了一个梦境:人的影子不愿意做一个不明不暗的影,不愿意偷生苟活于不明不暗的境地,不愿意跟随人了,所以,向人告别。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影的告别》
自己写的?
还是抄的?
hello
在吗?
我
问
你
呢
追答抄的
追问哦
好吧
谢谢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