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篇对朱自清的评价

要一段就行,100字左右

2 余先生在该文中还有一段关于现代审美的发挥——
一位真正的现代作家,在视觉经验上,不该只见杨柳而不见起重机。到了70年代,一位读者如果仍然沉迷于冰心与朱自清的世界,就意味着他的心态仍然停留在农业时代,以为只有田园经验才是美的,所以始终不能接受工业时代。这种读者的“美感胃纳”,只能吸收软的和甜的东西,但现代文学的口味却是兼容酸咸辣的。
这里实际上提出了文学欣赏与批评要有现代感的问题。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应该看到,研究者观念的更新、视野的开放、方法的多样,都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尤其是海外台港华人学者是大陆文学研究的有力促进者、极大推动者。他们既有中国传统学问之根基,又有西洋文化之训练,思路开阔、理性思辨力强,对世界优秀文学之优异处有深切体悟,对世界优秀文学理论之大势有精深把握,因此在研究中国文学之时,能在中外文学文化的宏观背景上,能在现代世界的学术基点上,作出深刻的理解,道人之未道,往往能产生震聋发聩的反响,引导大陆学术界之潮流。仅从文体而论,最突出的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叶维廉的新诗研究和余光中的现代散文研究。虽然他们并不局限于上述领域,但确在小说、诗歌、散文研究方面取得了超出大陆学界的成就。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对80年代学术界的影响我们至今记忆犹新。是他,发现了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师陀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价值,并引发了大陆历久弥新的“张爱玲热” 、“沈从文热” 、“钱钟书热” 。是他,改变了中国现代小说和现代文学的研究格局并冲击了大陆学术界的价值观念;新诗研究名家辈出,但在学理的层面上对新诗的特质和新旧诗的区别作出了深入探讨的,当首推叶维廉的《中国诗学》;跟上述两位较纯粹的学者身分不同,余光中主要是一个作家,他把自己的文学评论称之为第三者插足,虽只偶尔为之,但他“插” 得也够深的。比如他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虽只是他众多评论文章中的一个篇幅不大的成果,但其胆其识,已在一般学者之上。
上述夏、叶、余三人,批评活动中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的视野和理论极具“现代感” 。所谓“现代感” 是一个大家都能意会但界定并不精密的说法。我的理解是,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感” ,大致是说,不论研究中外古今的什么文学现象,都能以中外优秀文学为宏观参照系,都能守住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 ,并站在现代世界文化文学的基点上予以审视。这并不是强制性地用今日之标准规范前人,也不是牵强地要前人的创作符合今日之审美趣味,而是说从现代文学文化的角度进行整体观照。尤其是对与我们今天基本上处于同一文化背景的20世纪文学,对其进行现代性审视,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如果没有现代感,我们就无法理解鲁迅的孤独蕴涵的现代人生体验,就无法从郁达夫的颓废**文字中读出其反封建倡人性的现代价值,就无法从李金发的死亡之诗中看出其超越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感慨的现代知识分子情怀,就无法从丁玲的“莎菲” 中看出站在现代人格平等观念上的女性对男性的审判;如果没有“现代感” ,夏志清“发现” 不了张爱玲、钱钟书,叶维廉发掘不出新旧诗的异同;如果没有“现代感” ,余光中批评不了现代白话散文的“大师”、“宗主” 朱自清的根本缺陷。
介绍完余光中先生切实中肯而又不同凡响的看法之后,还有一串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偏偏是余先生而不是大陆学者发现了朱自清散文中的瑕疵?为什么大陆的读者和学者对朱自清只有推崇而没有责问?为什么朱自清在我国读者中有这么长久的魅力?原因当然很多。简单说来,大陆的现代化步履过于简单和缓慢,人们的心态也仍然比较传统而不够现代,在审美情趣上,传统的田园风情,舒缓的慢节奏,旧文人的雅趣闲情,对亲情和自然的依恋仍然是一种强大社会集体无意识。或者说,这是我们的心态不够“现代”而支配着我们自然地亲近不够“现代” 朱自清,因而只见其美而难见其瑕。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少大陆学者和读者总是用跪着的姿态仰视名人、伟人,研读名家名作时习惯性地抱学习、崇拜心态而不是对等心态,因而难以发现名家名作之不足。此外,我们的文学研究者中有不少人缺乏良好的艺术感觉,他们的研究往往不是从自己的感觉出发而是从教条、从定评出发,体现了一种“注经”式思维。余光中身处较为开放的现代化程度高的台港,欧美文化的修养很深,主业是创作,因而在审视和欣赏现代中国的文学时有更深广的参照系和更现代的趣味。他对现代散文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海峡两岸第一个重估五四散文价值、破除对朱自清冰心等散文迷信的学人;他致力于现代散文的艺术品格的提高与超越,创造性地把现代西方的多样艺术手法运用了白话散文创作中,并挖掘中国古代散文的魅力;他的散文恢闳恣肆、神采飞扬,文字“有声、有色、有光” ,具有“密度、弹性、质料” ,自成大家。
余先生这篇文章写于70年代,与他评郭沫若、戴望舒等现代名家的文章组成了系列论文。有趣的是,该文在太原出版《名作欣赏》1992年第2期转载之后,读者反响强烈。爱朱自清的人们仿佛受到莫大伤害,不约而同地向余光中发起攻击。一群中学生甚至使用了很激烈的字眼,仿佛他们喜爱的某位名星受到诬伤一样。他们所缺乏的,或许正是“现代感” 。
30多年过去了,喜爱朱自清的读者还是那么多。有多少人从余光中批评朱自清的文章中得到了富有现代感的启示?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所幸的是,今日读者不再只沉醉于朱自清、冰心了,他们也欣赏更有现代感的张爱玲和余光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