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怎么死的

如题

故事:孔子之死 人老了,身体越来越差,再加上多遇哀伤事,又有不良心理暗示,身心也就急速衰退,死亡也就加快了脚步,成为必然。 孔子之死就是这样。 孔子本来应该是自信的,满足的,有那么多的学生,那么多的好学生,自己又有那么多的学术建树,足以名垂千古。可是晚年孔子的心中却是一片悲凉。 首先是“吾道不行”。 “克己复礼”、“吾其为东周”的理想彻底破灭,社会不但不见起色,而且比以往更糟。老年孔子饱尝理想破灭的灰心和英雄垂暮的无奈。 再者是儿子孔鲤先己而去,孔子深受老年丧子之痛。 不久,最好的学生颜回死了。“天生颜回是来辅助我的,他死了,这不表明天要亡我吗?”孔子这样想,所以他痛苦到呼天抢地:“天丧予!天丧予!” 更要紧的时,有人在巨野的大泽里狩猎打死了怪兽,人们不认得,以为“不祥”。 孔子看后说:“这是麒麟啊!”这就是“西狩获麟”。这件事对孔子打击很大!麒麟本是太平神兽,只有天下清平,祥瑞才出现,得天而应人。现在麒麟出非其时,自取其亡,孔夫子认为这是老天爷来暗示自己,召唤自己,是自己将殁之证!所以孔子“见麟”后大惊失色,喟然长叹:“吾道穷矣!” 最后,几个月后,翻过年头,也就是孔子七十三岁这最后一年,忠心耿耿的子路又死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予者,其由与!”而今,子路也死了。老先生伤心之极,大病。 这已是孔子在世的最后七天,子贡来了,他是闻讯专程来看望老师的。子贡远远望见老师颤颤巍巍拄着一根拐棍在门前,没等走到跟前,就看到老师两行清泪,哽咽着说:“子贡啊,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就再也说不下去了。慢慢地,孔子缓过气来,作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哼完,已是泪流满面。他又对子贡说:“天下无道很久了,没人听我的。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正屋的两根大柱子中间祭奠,这是殷人的礼节啊。夏人是在东屋的台阶上祭奠,周人是在西屋的台阶上祭奠,只有殷人是在正屋的两根大柱子中间祭奠,看来我是殷人的后人了!”子贡看着老师老泪纵横地感伤,看着老师风中残烛般衰朽,肝肠寸断…… 七天后,孔子离开了人间。 …… 孔子之死,死于年老,死于理想的破灭,死于无常悲剧的打击,死于不良的心理暗示。孔子的死是悲剧。死亡本身就是悲剧,哪一个生命的结局从“人”的角度看,都是悲剧。 大幕已落,重启是尾声: 孔子死后,国君鲁哀公来吊唁,并作诔文,说:“老天爷不仁慈啊,不把这样一个善良的老人给我留下,让我一个人呆在这个世上忍受孤独和痛苦。呜呼哀哉!伟大的孔子啊!我可要警戒自己不能什么都自以为是!”子贡在旁边没好气地说:“你这样做不是辱没了鲁国吗?孔子生前曾说过,‘对国家来说,礼正为明,无礼为昏,名正为功,无名为过;对个人来说,实现理想为明,不得志为昏,处其位为功,不处其位为过。’孔子活着的时候你不用他,死了你又这样哀悼他,你这样做是不合乎‘礼’的!你说老天爷只留下‘我一人’受苦,这样讲大概只有周天子才可以吧,你作为诸侯怎么可以这样讲呢?你这样讲也是不合名分的呀!不合‘礼’,不合‘名’,不是‘昏’不是‘过’又是什么呢?”说得鲁哀公脸上白一阵,青一阵,难看极了。 孔子死后,别的学生留下来为孔子举丧三年,谓之“心丧”,三年毕,大家哭着相诀而去,只有子贡在孔子墓边筑屋,守丧六年…… (原始材料见《史记孔子世家》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9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雒不出书,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行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於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於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於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明岁,子路死於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於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於东阶,周人於西阶,殷人两柱闲。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闲,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哀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憗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毋自律!」子贡曰:「君其不没於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於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馀室,因命曰孔裏。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於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希望采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4-29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