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华和华夏的华是同个意思吗?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中华”的华和“华夏”的华,在词的原生含义上不是同一个意思。

“中华”一词与“华夏”紧密相联,两个华又有相互关联,相近似的意思。所以,应先搞明白何为“华夏”?何为“华夏民族”?

何为“中华”?为什么近代以来称“中华民族"?

中国人应该研究自己从何而来。
“华夏”的由来,百度百科目前比较准确的,是从有正史《史记》《春秋左传》传世记录以来,后世《左传注疏》中最早对华夏的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而华夏的文字演变史远不止于此!商周之时的甲骨文或金文中已出现华、夏两字。夏字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来源于“太阳”崇拜。夏,上“日"下“鸟”。鸟即金乌的形象,大眼大足三羽,金乌即太阳,一部分早期的夏字有典型的金乌三羽特征。所以华夏最早的文明,就是崇拜太阳的文明!而华字最早来源于“扶桑神树”,“草木,为华”,取神树三层三叉之形,上通神间,下通人间,是人神相通的宇宙神树,是太阳神树,宇宙太阳神休息居住之所。华代表的扶桑神树,与夏代表的金乌,一起构成华夏族对太阳的敬祀,是对宇宙太阳神的崇拜与敬畏。华夏族最早就是崇拜太阳的民族,甚至建立了最早的古城,夏朝都城,阳城。华夏族,早期就是崇拜太阳的民族!华,又指阳光,泛指日月光华。华夏族以华为尊,敬祀太阳宇宙,因为世界万物沐浴阳光而生命繁衍。后世,华,因神树而指草木,“草木,为华”,泛指植物,又指植物精华。再后,又以“华”通“花",演变为“花”之意,代表开花的草本植物,又指花朵,花蕾,泛指一切美好事物。至周朝时,“华山”即意为太阳神山,周朝以华山为神山,“华山之周”,华,又指华山。直至春秋战国先秦之时,儒家学说盛行于世,儒家大贤在著作中又改“华"为“华服”之华,取礼仪之邦的文化之意,《左传注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指礼仪、华章,又指华丽,繁华。华,代表有着礼仪之邦的中原诸侯国家,以与“夷”所代表的外番夷族国家相区别。

“中华”的由来,古人云:“太清紫华,飞神度命;太清丹华,飞光保生。太清青华,飞仙炼神;上清素华,飞零炼形;外则荣华,内则精华;境饰妙华,承上启下;上华圆满,谓之中华。”中华,最早是日月圆满的光华的意思,后泛指圆满、团圆、统一、团结的意思。至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七国领土为疆,取“中华”圆满、统一之意称“中华”大地,以七国百姓为民,称“华夏"民族,以与夷族相区分。西汉时,匈奴统称中华大地上的华夏族汉朝人民为“汉族”。《左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秦汉之时“犯我中华,虽远必诛“。至此,中华、华夏的称呼实现大一统,千古流传。中华文明就是华夏文明,华夏来历悠久,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犹如长江黄河奔流不息,就是华夏民族对太阳宇宙和人类生命探索不息的文明。

因此,在古代,中华特指中华大地,华夏特指华夏民族。

至西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若使游步于中华。”指曹操魏国所在的中原大地。东晋恒温《请还都洛阳疏》:“夫先王经始,玄圣宅心,画为九州,制为九服,贵中区而内诸夏,诚以晷度自中,霜露惟均,冠冕万国,朝宗四海故也。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权幸扬越,蠖屈以待龙伸之会,潜蟠之俟风云之期,盖屯圮所钟,非理胜而然也。”指西晋魏蜀吴三国统一后的中华大地。唐朝长孙无忌《律疏》:“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至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谕中原檄》:“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中华,指华夏民族历来所生存过的大地领土,也是中国历朝历代国家开疆辟土所打下的江山国土。

而到了近代,中华民国以来为什么又将全国人民以"中华民族”称呼呢?当然了,是因为“华夏族”自古以来就是指汉民族,而中华民国推翻满清王朝后,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以三民主义治国,强调全民族平等,所以"中华民族”这一称谓从此产生!而“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族建立的国家,简称“民国"。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了全中国,首次实现了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大团结,因此继承沿续了“中华"这一称谓,“中华民族”,就是中华大地上的56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就简称“中国”,(古代夏商周开始,就始称“中国”,是泱泱中央之国,王权国家,天子之国自居于天地之中,诸夏等诸侯藩国围守在外,四夷等外族国居于中国外围四边偏僻荒野之地。随着民族融合而后中国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与中华大地同等范围,中国即中华)而至此,中华即华夏,华夏即中华,也即中国了。

综上,华夏的“华”,代表宇宙太阳神树,是华夏民族先祖敬祀的对象,是人间与天神宇宙太阳神沟通的传媒,代表带来地球生命繁衍的太阳。华,后又引申为指阳光,泛指日月光华。中华的“华”,代表日月圆满的光华的意思。所以说,“中华”的华和“华夏”的华,在词的原生含义上不是同一个意思,但是,两个华又有相互关联,同为“日月光华”的意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3
都源于神话传说中,龙凤麒麟三系大争,龙凤大劫,巫妖之战,一统后开皇时代,上皇时代,天庭时代。
………神仙是妖巫级时代,龙汉,赤明,延康三分天地,最后一统于龙汉。龙汉是龙系与人族的修真者,共同组成的势力,汉就是能沟通天地的人,称巫,出自华夏人族。洪荒,华夏人族户头挂靠在龙汉的汉下,这就是汉族的由来。…刘邦是汉王,四川那地,又称天府,这汉还是与龙汉的汉有关。汉,维天有汉,存在就被赋予了重任,维天。没汉,天系就不可能一统,就更不可能晋升成神仙级。
………三大系的势力,谁能一统了天地,谁就成了权力中心,谁就会成了中土的中,中国的中。…统于龙汉,于是另二系就成了东与西,西王母,东皇太一。龙汉系下的地盘,就成中。
………一统了才有了天地之主,有了天地之主开皇了———娲皇,人系入天地体制才有了合乎的程序。所以,开皇时代前的始祖们不被定义为始祖。始祖定义为炎黄,这么论与礼制有关。
………开皇时代的二级权力,五方天帝成为天帝前,都统领过龙汉地盘上的人系。古蜀国的建立始于人皇,与黄帝有关,天府也有天系权力中心的意思。黄帝是龙汉中的汉,蜀地称汉郡的由来。黄帝建的那个国,是称汉的人族建的第一个朝代。…炎帝的母亲游华阳,见龙首人身而孕。那地之前应称华阳,所以在记录中,古蜀国又称华阳国———华夏的华,中华的华。华夏的夏,夏启建的夏。
………炎黄,华夏,用二位是因为承前,省得后人忘记了来处。…神农是变体龙头加人身,不是全人系。华阳国是神本大与人本,夏是人本为大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22
  “华夏”侧重于民族方面:
  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先民的自称。最早称“华”“诸华”或“夏”“诸夏”。“华夏”实际表达的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先民对其共同的生活、语言、文化特征的一种认同和传承。秦建立以华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华夏才成为比较稳定的族群。自汉代以后,华夏又有了“汉”这一名称与之并用。后来华夏进一步引申为指中国或汉族。
  “华夏民族”“中华民族”都是汉族,但“中华”的含义更为复杂一些,“中华”不只体现了民族性,还体现了其地域特色。
  “中华”是“中国”与“华夏”复合的简称。“华”同“花”,喻指文化灿烂。华夏的先民建国于黄河中下游,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且又文化发达,所以称“中华”。随着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不断扩张,凡所统辖之地,皆称中华。在近现代历史中,“中华”成为指称中国、中国人及中国文化的一种符号。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