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故都的秋》仿写(格式象《天净沙 秋思》)

如题所述

仿写为:

疏草破屋浓茶,牵牛桐叶槐花,蝉鸣闲语秋沙,湿桥风话,落魄人,在京华。

《天净沙 秋思》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扩展资料: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看来各地的教学方式还是差不多的,我们老师也要我们这么弄
我写了这么一段:
疏草破屋浓茶,
牵牛桐叶槐花,
蝉鸣闲语秋沙,
湿桥风话,落魄人,在京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