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根本途径是什么?

如题所述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第一,坚持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七一讲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在并且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建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原则的多种分配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正在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社会的现代化,社会分工将越来越趋于专业化。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预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只要不断促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就是在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为最终实现理想目标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第二,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一定给每个人带来同样高度的幸福感。早在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阶段,马克思就警觉地发现,大工业生产使人自身所创造的各种力量和事物反过来变为支配、统治和控制人自身的异己力量和事物。

由于劳动异化,才使人变得畸形化、片面化。要想使人得到解放,就得最终扬弃异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都得到解放,使人身得到全面“复归”。

当前,我党明确提出“两个文明建设”并重的历史任务,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途径,也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正确诠释和全面发展。

第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分工把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向某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为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使大多数人处于片面发展状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才会消解。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的、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提高、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这是辩证的历史发展观,它揭示了党的方针、政策“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一人与社会共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在规律面前所表现出的理论自觉。

第四,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国民素质的统一。

要切实保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两个“重中之重”,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分阶段、有重点地普及各级各类教育;

同时,还要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制度,积极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等教育的功能,加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发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开放教育体系,逐步拓展教育普及的层面和范围。

扩展资料:

其一,“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本土化。

“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本土化,集中地表现在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相融合,成为民族教育思想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

其二,“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世俗化。

从功利目的看,建国初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是为当时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服务的。毛泽东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

其三,“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制度化。

尽管制度分析不能揭示“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但可以回答它植根于中国的原因。实际上,把“人的全面发展”制度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的全面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12
“人的全面发展”释义及实现途径

刘永鹏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17期)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而不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 职业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论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时,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命题,并先后多次强调了这一问题。

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①显然,恩格斯在这里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并且,这里说的“才能”是指劳动才能。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确切含义时,着重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如果说劳动的变换现在只是作为不可克服的自然规律,并且带着自然规律在任何地方遇到障碍时都有的那种盲目破坏作用而为自己开辟道路,那么,大工业又通过它的灾难本身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②这就是说,劳动者的劳动经常变换是现代生产的自然规律,从而承认劳动者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能力是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可见,不能对人的全面发展作绝对化的理解,“全面发展”既不是指所谓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也不是指所有能力都得到发展。

不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误解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如上所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劳动能力尽可能多方面发展,是劳动者的劳动经常变换这一现代生产的自然规律所要求的,它在已经建立起现代工业技术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就出现了。它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虽然存在历史上的联系,但并不等同。“人的全面发展”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亦即“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同一概念。

马克思在《1857-19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力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③这里,马克思首先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是“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社会条件下,亦即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中的个人。而后指出它“是历史的产物”,即“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而这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充分发展的结果,但资本主义生产则“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可见,“全面发展的个人”“这种个性”,同“能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不是一回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大工业的本性”论证“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历史必然性,“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人口;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④不难看到,所谓“全面发展的个人”,从生产劳动方面上看,就是“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亦即劳动能力多方面发展从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而从“这种个性”方面上看,就是“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人。因此,“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个人”“这种个性”,是指如上述已经“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因此,“全面发展的个人”“这种个性”同已经消灭了旧分工社会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直接关联,“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一种个性,是指每个人都摆脱了旧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给人们造成的片面性,从而成为“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社会条件下的“完全的个人”,即每个人都把体力劳动和各种脑力劳动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必须注意到,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中也不存在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仍然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依然存在,劳动还“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正是由于如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及其现实意义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只有多方面发展能力的劳动者,才能适应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流动和劳动者的全面流动性这一由大工业本性决定的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需要。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为自己的子孙创办了工科学校、农科学校等等,但这仅仅是为了顺应现代生产的内在趋势,它给予无产者的只是一点点职业教育。……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必将在人民的学校中实行实践的和理论的工艺教育”,即“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将使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个人”亦即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在“未来教育”中实现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定范围内和一定限度下的人的全面发展,是资产阶级“给予无产者的只是一点点职业教育”情况下实现的。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当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不仅在国民教育中坚持“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基本方针,还要“在人民的学校中实行实践的和理论的工艺教育”;同时,对劳动者大力进行职业教育,而不是“只是一点点职业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而且是解决当前就业难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上述可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与“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统一,因为只有“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能力”的劳动者才能适应现代生产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需要,才能真正作为“主体”存在,才能发挥出“首创精神”。同时,“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就能够从根本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作者为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3页。

②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34-535、5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2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法文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500、496页。

延伸阅读

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综观二战以后人类发展理念的演变,大体可以看出一个基本的脉络:一开始都强调经济总量的增长,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到了五六十年代随着社会矛盾的突出,人类发展增添了对“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继而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又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八十年代后,随着人权的兴起,人类发展又增添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幸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应运而生并受到普遍关注。60余年来,由“物”到“人”,由经济发展到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人自身的发展,这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

在这方面,阿马蒂亚·森提出的“人类发展能力理论”值得重视。按照这一理论,发展的本质在于扩展人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即人们过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生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以及实现自己想要达到状态的能力。这里的“过”、“做”、“实现”是人自身自由发展的三大重要支点。以人的能力扩展和生活质量提高为核心的人类发展理论是当代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结晶。中国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将它作为现代发展体系的核心,是与人类现代发展理念内在相通的。(节选自常修泽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论当代中国“人”的自身发展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7-01
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广义的,从总体上讲,主要表现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首先抓好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向“人”提供票子、房子、车子和舒适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经济不仅是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依赖的基础,更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的基础。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心就安定了。人心安定了,社会就稳定了。同时,经济也是一种催化剂,它能诱发人的进取心和竞争力,它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去创造更强盛的经济实力,更丰富的物质财富。微软总裁、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拥有资产上万亿美元,华人首富李嘉诚拥有资产三千多亿美元,他们停止过发展、停止过资本的积累吗?没有,他们一直在滚经济发展的雪球。这也证明经济是人的第一所需,经济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试想,一个缺物少粮的社会能不引起恐慌和动乱吗?一个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人,谈得上放飞想象,发挥潜能,有所创造吗?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使人民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加,银行存款普遍增多,生活更加富足快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真正享受者。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引下,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广大人民群众从国家的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中,从中央关注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中,得到了很多实惠,正在不断地共享发展成果,由衷地夸赞:“党的政策好、改革发展好”。事实雄辩地证明,抓好经济发展,对推动社会和谐繁荣,强烈凝聚人心,满足物质文化需要起着起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抓好政治建设,保障“人”的政治权益。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求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要求有平等和谐的民主政治生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给予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其表现形式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国家和国际方面的政策活动。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一个人都有它的政治体制、政治纲领、政治主张、政治信仰,这都属于政治表现形式的范畴,政治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像大海灯塔起到引航保证作用。加强政治建设,主要是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使政治体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和广阔空间;政治纲领和主张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政治信仰符合政治大势要求,代表人类理想进步的最高境界。搞好政治建设,不仅要不断推进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还要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引导公民参政意识和能力,使“人”有知政权、参政权、维政权。“人”的政治意识、政治鉴别能力、政治素质不断提升,要参政、能参政、参好政,实现“人”的政治全面进步。
再次,抓好先进文化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食粮”和前进动力。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机构。也泛指一般知识。我们日常理解的侧重点是后两个概念内容。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尚精神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以此教育人、培育人,使人民群众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整体文化素质得以大幅提升。去掉一些粗俗、散漫、不讲文明的陋习,养成人人文明用语、文明举止,熟练运用先进文化知识从事生产、工作、创造辉煌业绩,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的高素质形象,将科技强国、文化兴国的战略落到实处。
根本途径:教育与人才培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6-29
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由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①显然,恩格斯在这里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并且,这里说的“才能”是指劳动才能。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确切含义时,着重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如果说劳动的变换现在只是作为不可克服的自然规律,并且带着自然规律在任何地方遇到障碍时都有的那种盲目破坏作用而为自己开辟道路,那么,大工业又通过它的灾难本身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并且使各种关系适应于这个规律的正常实现。”②这就是说,劳动者的劳动经常变换是现代生产的自然规律,从而承认劳动者尽可能多方面发展能力是现代生产的普遍规律。可见,不能对人的全面发展作绝对化的理解,“全面发展”既不是指所谓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也不是指所有能力都得到发展。
不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误解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如上所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劳动能力尽可能多方面发展,是劳动者的劳动经常变换这一现代生产的自然规律所要求的,它在已经建立起现代工业技术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就出现了。它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虽然存在历史上的联系,但并不等同。“人的全面发展”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全面发展的个人”,亦即“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同一概念。
马克思在《1857-19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力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③这里,马克思首先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是“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社会条件下,亦即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中的个人。而后指出它“是历史的产物”,即“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而这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充分发展的结果,但资本主义生产则“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可见,“全面发展的个人”“这种个性”,同“能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不是一回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大工业的本性”论证“全面发展的个人”的历史必然性,“大工业还使下面这一点成为生死攸关的问题:用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来代替那些适应于资本的不断变动的剥削需要而处于后备状态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贫穷工人人口;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④不难看到,所谓“全面发展的个人”,从生产劳动方面上看,就是“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亦即劳动能力多方面发展从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而从“这种个性”方面上看,就是“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人。因此,“全面发展的个人”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中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个人”“这种个性”,是指如上述已经“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因此,“全面发展的个人”“这种个性”同已经消灭了旧分工社会经济条件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直接关联,“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一种个性,是指每个人都摆脱了旧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给人们造成的片面性,从而成为“使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状况不可能发生”社会条件下的“完全的个人”,即每个人都把体力劳动和各种脑力劳动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必须注意到,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中也不存在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仍然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依然存在,劳动还“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正是由于如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及其现实意义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只有多方面发展能力的劳动者,才能适应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流动和劳动者的全面流动性这一由大工业本性决定的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需要。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为自己的子孙创办了工科学校、农科学校等等,但这仅仅是为了顺应现代生产的内在趋势,它给予无产者的只是一点点职业教育。……工人阶级在不可避免地夺取政权之后,必将在人民的学校中实行实践的和理论的工艺教育”,即“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将使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个人”亦即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在“未来教育”中实现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定范围内和一定限度下的人的全面发展,是资产阶级“给予无产者的只是一点点职业教育”情况下实现的。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当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不仅在国民教育中坚持“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的基本方针,还要“在人民的学校中实行实践的和理论的工艺教育”;同时,对劳动者大力进行职业教育,而不是“只是一点点职业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而且是解决当前就业难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
第4个回答  2022-07-09
人类永恒的课题──天人合一、天人互泰
“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仅二字之差,均是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天人合一”源自古代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代表着古代朴素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现代哲学学者梁缺在《天人互泰》中“天人互泰,方存浩长”的哲学理念,是现代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天人互泰”是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演进和变奏,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天人互泰”自然观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统一的共同体关系。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坚持真理,按先后顺序论述了自然史和人类史,将人与自然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出发,描述人与自然关系的图景,考察人类在自然整体中的作用。它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上,讨论天人关系应当达到什么样的理想情形,人类应该怎么样才能与自然保持着合一与互泰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芝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