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人类社会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而也是认识和实践对立统一的基础。

因为:

1、只有劳动实践才使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成为认识的主体,才产生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

2、人类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社会实践持续不断地进行和发展,才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和可能;

3、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精神和物质的"交错点",它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认识问题的彻底解决归根结柢依赖于实践;

4、实践作为社会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它对认识的关系,同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物质对精神的关系有内在的一致性。把实践作为认识和实践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在认识论中的具体贯彻。

辩证唯物主义在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的同时,也指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对于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于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扩展资料

认识的过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发展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出发点、动力、条件和归宿。认识开始于实践,人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感性认识和经验;感性认识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又在实践的推动下并依赖于实践所提供的条件上升为理性认识或理论,即对实践对象和实践条件的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理性认识的目的在于为实践服务,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有待于实践的检验;通过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不断地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地向前发展。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认识和实践始终是具体地、历史地统一的,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实践基础上对认识对象一定发展阶段、一定层次的反映。

主要表现在:

1、从认识的主体看,认识的主体是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实践着的具体的人,而不是脱离一定历史条件的抽象的人。

2、从对象的范围看,认识的对象归根结柢由社会实践及其发展所规定。即使是仿佛远离当时实践的抽象的、理想的理论或假说,也要以当时的具体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材料为基础才能产生。

3、从认识与其对象结构的一致看,对象的结构决定了实践和认识结构的一致性。客观事物的结构、规律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通过实践的亿万次重复,转化为逻辑的格固定在认识中,成为认识结构的基本成分。

4、从认识的历史水平看,认识的水平取决于社会实践及其所创造的历史条件的水平。社会实践发展的程度越高,认识的水平也就越高。

5、从目的看,认识服务于实践,实践需要认识来指导。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是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所要解决的问题;反过来,人们对客观世界能动的认识所获得的知识和真理,也必然成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

6、从结果看,作为科学认识成果的真理性认识和知识,必须符合社会实践总体过程的规律和结果,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同样,社会实践所追求的成果中也包含着实现真理性认识所指示的前途。

7、从发展道路看,实践和认识通过不断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彼此互相促进,走的是一条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共同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7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7-24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