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来历(最多50字)

如题所述

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禁烟火,只吃冷食。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据史籍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中,有一位叫晋文公,又名重耳,在他41岁那年,因为王位之争,他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在陪同的随从中,有一位臣子叫做介子推,当他看到重耳满脸疲惫时,偷偷从大腿上割了一块肉做了碗肉汤给重耳喝,这让重耳十分感动。

后来,重耳登上王位,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便做了一件傻事——放火烧山,结果没想到却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从那之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那一天定为「寒食节」,这就是“寒食节”的民间由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5

古代寒食节又名禁火节,是在冬至后105天,后来寒食节演变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岁月荏苒,又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归为一体。但寒食节的由来,有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

传说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追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一日,重耳及一众随从,行走于荒郊野外,君臣都饥肠辘辘,便四处寻食。介子推见重耳饿的体力不支,心中忧虑。就偷偷找了个山坡无人之处,用刀割了一大块大腿肉,忍痛以内衣缠裹伤口。一瘸一拐的回到做饭的地方,把肉放入锅中烧熟。

重耳闻到肉香,精神大振,问介子推何来美味?介子推谎称于山坡后捉住野兔一只,是天赐主公以解饥饿。等重耳吃完,才发现介子推腿流鲜血湿透衣服,众人方才知原委。重耳流着眼泪对介子感激不已。

公子重耳回国后,最终继国位,史称晋文公。他对当初随从都封官赏赐。独独忘了割肉以献食的恩人介子推。介子推也不提割肉献食的往事,和其母隐居绵上山(今天的山西介休山)中。

一日,晋文公被近臣提醒,介子推割肉之情,晋文公才想起来。想要对介子推封赏,以示天下不忘忠君报主之臣,免得落下自己欲不义之君骂名。遍寻其踪,得知介子推隐于绵山之中。

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于是晋文公令手下放火焚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方熄。也没见介子推出来。晋文公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抱着大树被烧死。这一烧,成全了介子推淡泊名利,忠君爱国的清誉,反衬出重耳的忘恩负义和强人所难。

晋文公为了堵天下之口,也是为了给自己找安慰,就规定在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以火烧饭,断火冷食三天,以示悼念。称为寒食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2-05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

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4-07
  为你奉上,敬请参考,如有疑问,敬请追问:
  晋文公为逼迫介之推出山,放火焚山,但介之推生性耿直,怀抱母亲共同烧死也未出山,为纪念他才有了寒食节。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2-08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
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
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东汉末年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
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北魏、辽、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