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篇关于论语的故事200

如题所述

1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解释: 东汉名臣杨震身处异乡,靠教书为生,后到州里任职。一次,老相识王密送他十两黄金以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再三劝杨震收下,却被严词拒绝。从此,杨震“夜畏四知,严拒私谒”的故事成为美谈。它教育人们当富贵与仁义不可兼得之时,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情操好、修养高的人,则应该取仁义而甘贫贱,不应丧失道义、仁德而去谋取财富。为此人们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提升自己的品行。
评价: 人们往往在寒微之时能够为改变自己的处境而拼搏上进,但是当目的达到以后有时就会有所变化,一些人变得贪婪,生活腐化糜烂、骄奢淫逸。以仁德去处理金钱,才不会出格越轨、迷失方向。

2、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改。
解释: 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为瓦石,而华歆捡起看了看又扔了。还有一次两人一起读书,门外有官员的轿舆前呼后拥而过,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忍不住去看热闹。管宁认为华歆“见利而动心,心慕官绅”均非君子之举,于是割席断交。它教育人们:第一要保持庄重,第二要求人们要尽力做事,说话算数,第三教导人们多看朋友的长处,第四不要怕改正错误。为此人们当以忠厚诚信为本,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评价: 华歆所犯错误看似很小,但却是人们最易忽略的细微末节,但足见
世人品评他人与约束自己的尺度之严。见微而知著,因小而见大。 3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解释: 孔子生活的年代已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但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破损散佚,残缺不全。孔子一方面出于教学的需要,一方面作为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感到自己有责任将这些珍贵的遗产进行整理编撰,以便于系统的研究。它教育人们把握好学与行的关系,亦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原则。博学不能散漫无状,在博学的基础上要“约之以礼”。要将博学来的知识,用一种文化精神、理论原则来统率规范。为此人们不仅需广泛地学习知识,还要把知识上升到精神的层面。
评价: 我们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需要用精神和原则为标准、尺度来分析研究,加以系统化、理论化,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3 原文: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解释: 秦武王强健有力,喜欢亲近大力士。他听说没有人能举起鼎,就决 定试一试 。力士任鄙说自己只能举百钧之物,“这千钧之鼎,臣不能胜任”。 力士孟贲勉强把鼎举了半尺高。秦武王举鼎时把脚砸成重伤,不省人事,当 夜伤重身亡。之后,孟贲被五马分尸,诛灭其族。而任鄙不单纯崇尚勇武, 得以善终。 它教育人们勇有大勇与小勇之分大勇可以大到安天下,小勇则小 到只能力敌一人而已。为此人们应具备德与才两方面,那么勇敢可以说是才 的一个方面。君子有才,用德来发挥才能,就会如虎添翼。
评价: 只是有勇力与勇气,明显不足以为勇的。勇的可取,正是因为勇是 在仁爱信念的驱使下,所体现的一种无所畏惧的行为及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14
1. 鲁国的政权自从操纵在季康子手里后,季氏就不断地聚敛百姓之财,以致国内政事混乱,偷盗之事不断发生,盗患防不胜防,而盗贼则抓不胜抓。季康子觉得没有办法,就去问孔子该怎么办?孔子对他说:“如果你真不欲有盗,虽赏之不会有窃。”言下之意:这些盗患都因季康子而起。这其中的缘由,季氏似乎一时不能明白。于是,季氏转变了话头,对孔子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他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象风,小人之德象草,风吹草偃,草随风倒。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一日来到卫国,寄住在一个名叫蘧伯玉的家中。卫国君主灵公,有个叫南子的美貌夫人,仰慕孔子,想要见他,就派人对孔子说:“各国的君子,凡是想和我们国君交朋友的,一定会拜见我们南子夫人,我们南子夫人也想见见您。”孔子辞谢客套一番,不得已就跟来人去了。
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帷帐中等待。孔子进门后就叩头行礼,美貌绝伦的南子夫人也在帐中盈盈回拜,行动时,所戴环佩玉器发出叮当撞击的清脆响声,此情此景,令谨尊礼法的孔圣人也不免心中怦然。
事后,孔子再见到弟子们就有些讪讪的,自己解释说:“我本来就不愿意见她,既然迫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嘛。”
子路不爱听,孔子急得发誓:“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
3.
一次,有一弟子问孔子:“老师,您是圣人吗?”孔子摇头:“我哪是什么圣人!我只是学不厌,诲不倦罢了。”于是弟子便说:“老师,您学不厌,是智;诲不倦,是仁。称得上是孔圣人!”后来,便由这个故事衍生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个成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