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突然,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55844.htm#7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03
诗人不顾自己饥寒交迫的处境,却为天下劳苦大众着想,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这也是一种包揽人间疾苦,体察民生冷暖的济世情怀。
如果你还要字面翻译的话:何时能得到千万间宽敞明亮的大屋,能温暖天下的寒士,是他们脸上露出笑容。——这是字面翻译
第2个回答  2010-06-03
位卑未敢忘忧国。
第3个回答  2010-06-03
一般人在谈论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这首诗都是溢美之词不绝于口,我认为这首诗不过只是反映了知识分子(读书人、儒生)的普通的道德价值理念。只是诗句写的太好了,把这种本来平常的正确思想,用优美而洪亮的诗的语言呼喊出来了。

而过分的人为的拔高诗人的品格,是低级庸俗的“教育主义”(为教育而强行做解注)的表现。我所说的“教育主义”最令人讨厌的例子有董仲舒、朱熹、文革理论家及今天的教科书编纂者。

老杜诗写得好、人格也不那么低下。但用“爱国主义”了、“忧国忧民”了这些肉麻的字眼人为的拔高老杜,说老杜什么崇高的思想境界了,实在不见得是对老杜的尊敬。假使老杜还活着也不见得喜欢听这种无聊的吹捧。

别忘了同样在这首诗里老杜还写了这样几句——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

几个小孩子,抱走了几把茅草,就成了“盗贼”了。至于急得,“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么?为了几把茅草而肯做“盗贼”的那几个小孩子肯定不会是官宦富豪家的小孩子。这与老杜后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思想境界”也太不相称了吧?!

其实,如果把老杜看成是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官场失意且生活潦倒的人,一个没有丧失知识分子良知的人。那么这种矛盾就不存在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