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选学校要考虑哪些因素?

如题所述

考研选择学校一定要从一下的因素考虑。以专业定学校 从专业角度选择学校,还是从学校的角度选择专业?通常来说,考生在考研报名时,首先会选择好学校,其次会选择差点学校的好专业。但是,据了解,有关高校研究生导师介绍,考生要把专业选择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在此建议考生,在定报考院校时,先选定专业,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学校。因为研究生教育同本科教育不同,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是向高度专业化的过渡。考生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可能会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伴随自己终身。 以兴趣定专业 那么考生应该如何选定专业?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要考虑兴趣,自己对什么专业最感兴趣,对什么专业了解最多,对哪方的研究领域最擅长,以后想从事哪方面工作。兴趣是内在驱动力,是内因,最能调动起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最后失败了,也算是为自己的追求努力过,从过程中也会得到宝贵的经验。 对所报考专业是否有基础也是考虑因素之一。有些考生所报考本科所学专业,而有些实力不俗的考生凭着自己对某些学科的兴趣选择跨学科报考,这些都值得提倡。例如:有些考生本科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但对国际贸易专业感兴趣,经过长期的国际贸易专业学习,最终成功跨专业考研。 选专业看需求 社会需求也是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的因素。陆教授说,现在有些研究生专业虽然社会认可度高,但随着该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需求就会呈现递减趋势,考生毕业后的就业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考生在选择社会评价较高的专业时,也要考虑社会需求,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是否平衡。 从近几年的报名情况来看,考生多集中于工商管理、计算机应用、法律、企业管理、金融、通信等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待遇高、需求大,但社会需求量较前几年明显“缩水”。一些以往不太引人注目的专业,如信用管理专业、资产评估专业等,却悄悄地“火”了起来,社会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 备考难易程度 不同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一、本专业本校报考。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二、本专业跨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专业不错,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招生单位去;二是原单位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其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很大;而且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时获得。 三、跨专业本校报考。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 四、跨专业跨校报考。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很不满意,决心要开辟全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那么,考生到底如何确定报考专业和招生单位呢?我们认为,贯穿整个决策过程始终的,是两个关键的要素:考生自身的意愿和条件;完全而充分的信息。这实际上也就是报考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自身意愿和条件 1.考生的专业意愿。一般来说,确定是否换专业主要看考生自己的意愿。许多考生高考时的专业选择并非自己主,而是家长和老师的一厢情愿;或者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学这个专业,这样考研就成了一个改换门庭、实现自己兴趣和抱负的绝好机会。还有许多考生选择专业时主要考虑将来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些考生在判断专业前途时,就要目光长远一些,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来理性地判断未来一段时间专业的前途,不要盲目跟风。 2.考生的考研目的。考生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对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影响很大。就应届考生而言,一些考生就读于名校热门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考研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好的机会,成则更好,不成亦可;而许多本科专业和学校不理想的考生,则将考研作为人生转折的惟一机会,志在必得。在职考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部分考生工作很好,考研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另一部分考生则是要通过考研跳出原来的小天地,创造新的人生。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应届考生还是在职考生,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以考一个好专业好学校为主要目的,二是只要能考上就行。前者选择专业和报考单位时当然主要看自己的喜好和未来的发展需要,而后者则要更加注意权衡选择,尽量增加成功的概率。 3.考生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很强的考生,自然可以往高处考,往好处报;而竞争实力一般的考生则应注意避开白热化的竞争点,报考稳妥一些的志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6-29

  (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考研和读研,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考研,就是为了能够使得自己在学历上有所提高,未来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建议认真考虑自己以后会在哪个城市就业。高校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就业去向。

  (二)城市学术氛围

报考学术型硕士,而且有一定的读博意向的同学,建议一定要考虑到城市的学术氛围。这里给大家提示,北京的学术氛围是最好的。北方城市的学术氛围,比南方城市浓一些。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并不带表所有都是这样。

 (三)学校和家乡的距离

不论自己毕业之后是否要回家工作,距离家乡近一些,总是好的。要是能够回到家乡工作,当然是最好的。但如果因为特殊的原因,回不到家乡工作,距离家乡近一些总是好的。回家方便,生活习惯也不会相差太大。

 (四)父母、男女朋友的意向

考研选择学校的时候,即使我们一贯认为父母不太懂,但是那都是我们自己认为的。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征求父母的意见;如果有男女朋友,也要考虑到对方的意见。人的一生可能会五彩斑斓,但很多时候,家庭和亲情才是最重要的,千万不可忽视。

 (五)学校排名和专业报录比

以上都是一写外在的因素,说到最根本的学习上,学校的综合排名、专业排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如果排名不是很理想的学校,研究生学历也不太具有竞争力;此外,假定我们对某一所学校有意向,我们需要认真关注该学校自己想要报考的专业的报录比,报录比和我们最后考研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2-21
明确招生单位种类数量   目前,国内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单位在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普通高校(含军校、党校)和科研单位,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据统计,目前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数量共819个,其中普通高校530所,科研单位289所(其中中科院系统53个,非中科院系统236个)。  单独看这些数据是有些枯燥的,我们不妨把这些研招单位和各自的招生数量对比分析,就可以给研考报名选择学校提供借鉴了。根据2005年统计的数据,普通高校招生占招生总人数的96.7%,科研单位中科院系占招生总人数的1.7%,非中科院系统占招生总人数的1.6%.由此可见,报考普通高校是当前考研报名的主流。但是,并不因此就能说明普通高校比科研单位要好。一般来说,科研单位学科研究水平总体上比一般高校要好,并且公费比例较大,同时在考研竞争方面科研单位没有自己的本科生,不用外校学生相对本校学生的劣势问题。对于部分同学来说,科研单位可以作为研考学校的不错选择。  分析研招单位地实力  每年,教育部和有关机构都会公布大学以及各专业的排名。我们可以根据这份排名表直观地看到研招单位的实力。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上目标单位的网站和通过其他渠道来了解学校声誉、历史、学科架构、硕博士导师数量和质量、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数目以及开设的年份、学校所在地理区域以及就业情况等等,这些都可以在我们选择学校时作为评判研招单位实力的依据。总体上来说,我们要考查两方面信息,一是学校的学术实力;二是学校的就业情况。我们要在研考报名时就对之进行客观分析。  收集研招单位考研信息  研招单位的考研信息是考生朋友评价学校难不难的一个客观依据。我们要收集的信息包括:招生人数,招生人数过少的高校,考取率较低,一般不要选报;历年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的比率,要尽量选择录取比率大的学校报考,考取率较高;历年推免生所占目标专业总招生人数的比例、推免生比例过高的学校,由于可供考取的名额过少无形中提高了考取难度,需要慎重考虑;目标单位的复习资源,看报考学校或所报专业的老师、研究生中是否有自己的同学、熟人,以便于了解各方面信息,增加考研的软实力。在收集信息后,考生要进行理性分析,最终报考学校。
第3个回答  2014-02-21
你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你自己的地域趋向和学习水平来选择学校
第4个回答  2014-02-21
推荐给你看一个视频吧,你搜下《考研大讲堂之考研初期三大选择》,对选择院校与专业都有介绍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