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为何难以实施?

如题所述

  (一)、决策层在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上,缺乏明确和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
  综观十四年来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历程,高层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虽然制定过多次政策,但在实施的途径导向上呈游移不定之态。有时把注意力集中于课程改革,有时又把减负看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着力点,有时又企图以大规模、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作为抓手。始终没有明确作出过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学校整体改革为基本抓手的决策。总之,十几年来基本上仅停留于一般号召,只有粗线条的政策条条,只一次次的反复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推进素质教育可操作的实施措施;没有形成基层学校完全基于内趋力,而主动积极自觉的投入到推进素质教育的行动中去,是造成素质教育推进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的内在原因。
  (二)、没有建立推进素质教育认真的督查制和严格的问责制
  任何制度的推进,都离不开认真的督查制和严格的问责制,人都有惰性和趋利避害性,素质教育长期以来只有一般号召,没有实施的具体要求和目标达成的时间表,督查也只能停留在表面,而且无法进行问责,这是造成素质教育推进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的制度原因。
  (三)、“唯学历”的社会用人制度取向仁使素质教育没有社会支撑力
  当今中国的劳动就业制度,存在阻碍和制约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才使用的唯文凭倾向,人才选拔和使用上,重学历的现象严重,使技能型人才与管理型、学术型人才不能享受平等的待遇,客观上加重了人们对学历教育的社会认同,从而导致人们对学历和文凭的追逐。
  (2)、没有切实贯彻执行劳动预备制度,使一部分没有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没有机会和途径接受就业培训,出现“毕业即失业”或从事相对层次较低的工作;部分用工单位没有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急于就业并且社会经验不足的求职者,不给予《劳动法》有关规定的相关权利和待遇。
  (3)、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分离,在思想观念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种传统观念加之长期单一文凭制度形成了重学历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氛围;在体制方面,我国在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方面均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体系和运行机制,缺乏实行“双证”沟通的方式和媒介;在政策上缺乏具体的可依据的政策。
  从根本上说,我们的政策和制度设计仍然具有非常明显的“唯学历”的取向。在招工用人、人事调动、职称评比、人才引进、干部使用等方面,是以学历来衡量而非以能力、经验和水平来衡量资质和资格,是“学历本位”而非“能力本位”的制度架构。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事业发展,高学历者较低学历者均能够获得优先发展的条件、机会和资源,不仅能获得更高的社会位置,而且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分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06
原因有三点:
素质教育为什么难以实施。
学校家长为什么那么重视应试教育?因为有中考、高考在前方指挥着。学生只有过了中考分数线才能上重点高中,只有过了高考分数线才能上名牌大学。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师业绩的考核机制与学生的成绩挂钩,迫使教师不得不采用大量反复的练习,无数的题山题海来堆积学生的应试成绩。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进入名牌大学,进而找到好工作,也积极与学校配合实施应试教育。而学生自身有的是无可奈何,有的也为考的高分进入好学校,也将素质教育高高挂起实施应试教育。简言之,社会对学生的考核机制是“一考定终生”,对学生
成绩的重视让其他素质培养课程不得不让步于应试的教育模式,
从而使素质教育
失去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素质教育难以实施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在这里我还以
胡老师上课讲的一个事例来说。
胡老师讲:
一位小学老师为了倡导素质教育,
使
学生亲近自然陶冶情操,
与学生家长商定在一个周末带领学生去郊游,
当然学生
自愿参加。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位学生家长在郊游途中心脏
病突发抢救无效死亡。学生的家人将这起事件的责任归为校方及这位老师身上。
试问,在这件事之后,还有哪个老师敢于创素质教育的先河?学校怎么放心大胆
的进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无法真正实施的原因还有是老师对素质教育的错误理解,不知道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什么。成绩的重视让其他素质培养课程不得不让步于应试的教育模式,从而使素质教育失去了生根发芽的土壤。素质教育难以实施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在这里我还以胡老师上课讲的一个事例来说。胡老师讲:一位小学老师为了倡导素质教育,使学生亲近自然陶冶情操,与学生家长商定在一个周末带领学生去郊游,当然学生自愿参加。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位学生家长在郊游途中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死亡。学生的家人将这起事件的责任归为校方及这位老师身上。
试问,在这件事之后,还有哪个老师敢于创素质教育的先河?学校怎么放心大胆的进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无法真正实施的原因还有是老师对素质教育的错误理解,不知道真
正的素质教育是什么。具体表现在一下三方面。
1),素质教育讲究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的老师就错误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温柔的教育。然而,中小学生还处于思想成长期,很多思想观念不健全,需要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所以,素质教育既要有温柔的一面,也要有严厉的一面,有奖有罚,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2), 素质教育讲究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有的老师就在教学中为了避免“灌输”、“填鸭”之嫌,广泛运用探究式教学,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一开课就要学生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忽视了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实际上,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的知识就不需要学生化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其实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更多的应该交替应用,在接受中有探究,在探究中有接受。并非是素质教育中不能有接受学习。
3), 为了体现素质教育,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过于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似乎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就不是新课程,就不是素质教育。的确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然而,现代教育手段也有它的弊端:有的教师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中国教育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挣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已经10年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教育,实在不敢恭维,充其量只能说是半素质教育。君不见,南京市因为搞素质教育受到了方方面面发压力,不得不又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去;很多地方又开始标榜“三上”(教干靠上,老师跟上,学生豁上)和“三海”战术(人海、题海、苦海),为多考几个学生费尽心思。教师焦头烂额,学生疲惫不堪。那么到底是哪些原因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发展如此之慢呢?我们究竟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呢?这恐怕是很多人感到纳闷的问题。笔直不揣浅陋,愿就此略论一二。  我们不妨先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的教育价值观的发展过程。从建国初期到十年动乱结束,我们高举的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旗;从1977到1983年又回归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价值理念;从1984到1992年这一阶段,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从1992到1997年,提出“教育价值多元化”(即教育要满足受教育者多方面的需求,升学只是其中的一种;从1996年开始,基于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国家开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要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从2001年开始,又开始了课程改革,大力推行新课程理念,。其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应该说,我国教育从价值取向上是完全符合国际潮流和我国的实际状况的,可为什么真正的素质教育却难以实施呢?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其基本特征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适应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全员性、大众性、全面性、主动性、基础性、差异性、长期性等特征,其出发点就是提高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而应试教育恰恰相反,搞的是精英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仅仅注重学生单一的发展,智育目标狭隘,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阻碍个性的发展,扼杀创造力,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师生关系紧张。  一、教育主管部门的功绩意识根深蒂固。只要高考中考存在,就要计算升学率,只要计算升学率就存在“比”!谁都不想落后!地市之间存在比,县区之间存在比。升学率上去了,领导脸上有光,升迁也快,还可以在各种媒体上吹嘘一番。你说你的素质教育搞的好,为什么升学率不如我们啊?所以说很多地方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二、素质教育评估机制尚不完善。如果上级对各地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相关的评估机制,并且去认真实施的话,我想各地至少还会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做“表面文章”。但遗憾的是,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省一级,只会制定一些所谓的素质教育方面的制度,从来不去深入基层强化指导、监督与评估。即使有,也是蜻蜓点水,搞搞形式主义。酒酣耳热之即,光捡好的说!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没有强有力的评估机制做保障,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谈。  四、师资结构不合理。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师,而且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可现在很多地方的师资情况是“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就凭这样的师资又怎么去实施素质教育?况且很多地方由于教师工资长期拖欠,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怎么敢想高水平的素质教育?    五、来自家长的压力。每个家庭都有孩子,每个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个名牌大学,将来能找个好工作,我想这个道理谁都懂。中国是个科举观念很强的国家,让孩子通过十年苦读跳龙门光宗耀祖几乎是每个家长的梦想。特别是在今天就业压力特别大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想法就格外强烈。我们对孩子最经常说的一句话也许就是“不好好学习将来你连碗饭也混不上”。在这种意识支配下,我们一窝蜂地想法让孩子上名校,甚至非北大清华不上!(当然,家长的想法是和现在社会上的用人习惯是密切相关的。很多企业在用人方面存在误区,明明专科生能干的工作非要本科生),而素质教育是提倡减轻学生负担的,是要培养孩子多方面爱好的,是要开齐开足课程的,这些在家长看来都是会影响孩子的文化课学习的。你学校光搞什么素质教育,我的孩子考不上大学我不会买你的帐!于是学校最终不得不向家长妥协,否则,你就等着关门大吉吧。在这里,我们发现国家的战略决策(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家长的价值取向(让孩子只学好文化课,考大学)出现了脱节。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一个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课题。  以上仅是本人的一些观点,肯定有失偏颇,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权当抛砖引玉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07
首先高考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最公平的选拔制度采用的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核模式。所以素质教育和高考南辕北辙。其次,素质教育难以实施关键在于素质教育有利于官商和社会上层人士,底层乃至中层都不感冒,因为考试成本巨大,考核模式无法定量,难以做到公平公正选拔。最后,中国的素质教育今后相当长时间很难得到推行。看看世界奥数比赛和最近的罗马尼亚数学赛,中国队成绩名落孙山!!!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上层人士对子女的教育也是极其用心,他们孩子的学习也是非常刻苦的!没有轻松就能考出好成绩的人,一个也没有!好成绩都是勤学苦练出来的!补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好不好,作为教育先行者的江苏饱受素质教育困境!成绩大幅度下滑,名校不再以录取江苏学子为荣!有成绩才决定哪种教育制度更符合现实!自2015年以来,美帝奥赛三连冠,中国名落孙山,估计今年也悬!没有成绩你告诉我素质教育好?别耍流氓好不好!
第4个回答  2019-07-02
民智已开,老百姓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应试教育下,学生的改变命运靠的是分数,分高则一切皆有可能。且不论这种模式是否科学合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模式下富人和资本的孩子没有任何优势,还可能处于劣势,被勤劳的穷人孩子甩到十八条街外。
这种情况是富人不能容忍的,他们有钱有势,但是教育资源却不向他们的孩子倾斜,他们的优势只能在他们这一代发挥,而不能遗留给他们的孩子,而且他们的孩子随时可能被勤劳的穷孩子反超碾压,这是绝对不可容忍的。
这种情况下,就很好理解素质教育了,什么童年的欢乐,创造力,自信心,这些都是扯淡,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孩子优劣不用分数作为评判标准,教育资源的倾斜不再以分数为标准。那么没了分数,教育资源的分配是以什么为标准的?我们可以看看欧美的素质教育样板,其实很明显的,素质教育下教育资源的分配是以钱和人脉为标准的,有钱人的孩子可以获得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哪怕他们的小孩很懒很蠢也无所谓,而穷人的小孩再也不可能靠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光一个学费就能压垮他们。
比如下课学钢琴、小提琴、马术;模拟考照旧;暑假最少去一次欧美;数学题灵活到你看不懂题目;作文考「对巴黎的见闻」。当然,学费至少每年xx(至少大于30)万起。交不起钱?滚蛋!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大搞素质教育只会让天资聪明/刻苦用功的穷人孩子直接辍学去打工。
这样一来,我们的媒体大肆鼓吹素质教育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被资本控制的媒体看不惯富人的小孩对于穷人小孩没有任何优势,看不惯最多能富个二代,却很难传到三代现象,无法忍受他们有再多的钱,老师也只围着分数高的穷孩子打转。所以他们渴望欧美的素质教育,渴望像欧美那样泾渭分明的教育模式,渴望能够像欧美那样让富人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以改变中国这种富不过三代的传统,像欧美那样有几百年的家族财团,贵族阶层,渴望他们的富人阶层像欧美那样固化下来,永不改变!
补充:现在没有任何科学的证据或实验明确显示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创造力和自信心较素质教育的学生差,倒是丹麦跟我们的学生比赛显示,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很可能比素质教育下的学生更富有创造力,自信心那就不好说了,目前尚未见到与之相关的测试。仔细想一下,我们关于应试教育下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没有自信心的认知全部来自于媒体的鸡汤文,根本没有任何的客观的试验数据和严谨的科学论证,这些鸡汤文的可信度是要我们去仔细掂量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