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创作经历

高尔基的创作经历(100字以内)

高尔基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直被奉为至尊, 向被颂扬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无产阶级文艺的杰出领袖”。由于我们长久生活在他神圣灿烂的光
环之中, 反而看不到真实生动、博大复杂的高尔基丰富的创作个性, 这是令人遗憾的。当我们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圈子里走出, 无顾忌地审视他, 或许能探寻
到一些新的、受鼓舞的内容。就让我们把视野投向高尔基的青年时代, 看看那个以流浪汉身分, 莽莽撞撞, 风风火火地闯入文坛并一举成名的高尔基拥有怎样
的浪漫主义个性。

高尔基早期流浪汉小说以描写沉沦在生活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和命运,他们的苦闷、希求、挣扎、奋斗,体现着作家80 、90 年代的思想探索和美学追
求,是研究高尔基的社会理想、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是不容忽视的。这一题材的主要作品有《阿尔希普爷爷和廖恩卡》、《叶美良·皮里雅依》、《切尔
卡什》、《我的旅伴》、《柯诺瓦洛夫》、《奥尔洛夫夫妇》、《沦落的人们》、《玛丽娃》、《草原上》等等。

高尔基的人生经历十分坎坷,文学创作之路复杂曲折。“高尔基”在俄文里是“苦的、痛苦的”意思。我们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高尔基少年和青年时代的
经历,作家苦难的人生之旅完全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过程中。高尔基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五岁时,做木匠的父亲去世,他寄居在开设染坊的
外祖父家。曾是织花边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亲近的人”。外祖母的疼爱和那些闪烁着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话,使过早就饱尝底层生活艰辛的高尔基获得了“坚强的
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由于父母早亡,他十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开始了“在人间”的生活。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
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脚夫、锯木工、园丁⋯⋯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掌握了欧洲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
学等方面的知识。在他刻苦自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二十岁后,高尔基开始在祖国各地流浪,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俄罗
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一切就
是高尔基的“大学”。这些“苦的、痛苦的”经历,对他的人生思想和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影响。他把艺术当做倾吐心腹的对象, 力图表达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和对新
生活的梦想。爱与恨被痛苦压抑太久太深, 在高尔基笔下爆发出来便异常猛烈。

青年时代的高尔基是自由和英雄精神的歌手。他饱经沧桑, 但不老于世故, 象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富有朝气, 充满浪漫主义激情。他的处女作《马卡
尔·楚得拉》是一首对自由和理想主义的赞歌, 以粗犷豪放的笔触,刻画了两个视自由高于爱情和生命的男女青年。《少女与死神》是一首轻快优美的哀爱情
诗, 讲一个无所畏惧的少女以崇高坚贞的爱情战胜自由的死对头——代表恶势力的死神。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的两个故事, 最动人的莫过于丹柯的传
说。为了照亮黑色森林, 帮助人们奔向自由和光明, 丹柯撕开自己的胸膛, 掏出燃烧的红心。《鹰之歌》以寓言的形式通过鹰与蛇的对话揭示鹰的天性——在
蓝天中翱翔, 为了自由的刹那, 受伤的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高尔基在这里颂扬了自由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 表现出对黑暗与光明、生与死、爱与恨等永恒
文学主题的探索。这些作品充满清新自然的空气、奇特美丽的神话传说, 几乎都是高尔基在南俄及高加索一带游历时写成的; 无论从节奏及内容形式上都非常接
近民歌民谣, 带有强烈的田野和森林气息, 风格欢快纯朴。作家动用了大量的暗示、烘托、对照、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来抒发情感, 从而创造出和谐完美的意
境。从思想上看, 高尔基向读者传达了一种人的高尚追求和崇高愿望, 致力于讴歌自由和理想主义。作品使读者因为感到生气盎然和获得新的刺激而欢欣鼓舞。
作为朝气蓬勃的浪漫主义者, 天生的乐观主义斗士, 高尔基似乎要在这些散发着阳刚之美的作品中体现和表达出运动着的永不宁静的力量, 一种冲破人间牢笼
的束缚而永远向上的浪潮。实质上这是一种追求个性自由、强烈渴望新的生活方式的理想主义倾向, 近似“狂飚运动”时德国诗人的精神和英国拜伦的风格, 但
却没有软弱、悲伤和忧郁。高尔基的英雄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创作个性是对当时俄国文艺生活的一种冲击, 是对颓废派艺术, 包括富有革命思想的民粹派作家的
挑战。前者精神萎靡不振, 躲进“幽暗酒家的楼头, 醉眼陶然地观望窗外的人生”, 后者满怀热情却热衷于“到民间去”, 在凡人琐事中寻找所谓“生活中
诗意的美与不寻常”。高尔基认为: 时代需要猛士, 需要直面人生的人。英雄的血和泪能唤起人类几千年来被埋没在专制污泥与尘芥中的对自由、尊严、美的感
受, 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 探索生命的新意义。从这一意义上说, 高尔基自身就是英雄, 是“普罗米修斯”, 他的理想主义是对枯燥、灰色、沉重但
却为人们所习以为常的生活的反动。追问

字数太多了,可以在100以内吗?

追答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他生于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细工木匠的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里,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因外祖父破产而辍学。他从十一岁开始独立谋生,当学徒、做童工、在轮船上做仆役、在戏院里当配角等。一八八四年,他离开故乡到喀山,做工之余,勤奋读书,并接触到民粹派和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工人和农民中进行革命宣传,为沙皇政府所监视和逮捕。他曾两度在南俄和乌克兰一带流浪,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愿望了解很深。一八九二年,高尔基初次发表作品,一八九五年参加报社工作。一八九八年,他的《特写和短篇小说集》出版,引起文坛重视。

高尔基早期的中、短篇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偏重表现理想,一类偏重描写现实。

前一类作品有《马卡尔·楚德拉》(1892)、《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和《鹰之歌》(1895—1898)等。

高尔基早期偏重描写现实的作品有《叶美良·皮里雅依》(1893)、《切尔卡什》(1895)、《柯诺瓦洛夫》(1897)、《莽撞人》(1897)和《因为烦闷无聊》(1898)等。

ps。这样可以了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