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上表达与交流的方法主要有什么

科学上表达与交流的方法主要有什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形式,而且可以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它经过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但是教师为了更好进行探究式教育,达到新课程标准,往往将教学生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和探究活动上,而忽略了表达和交流,对表达和交流缺少应有的重视,常常只是走个过场,得出了结论,就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的探究学习也告一段落。但是教师又是否知道“表达和交流”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活动之一呢?
在教学设计中经常会出现“小组讨论并交流,全班交流”的字样,但是这个设计在实施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仅仅是学生是否想到了实验的正确的方法,是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鲜少教师会去注意学生的表达和交流是否科学,疏不知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也是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 科学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性
(一)、科学表达与交流,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组织自己的想法,并设法向别人说明,或是设法说服别人,都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科学活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保护鸡蛋》一课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设计并交流“鸡蛋保护器”设计图上,基本上让每个小组都能上台介绍自己的设计图,而其他小组则认真倾听,提疑问,提意见,让台上的同学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设计,从而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互动式交流中,学生不仅发现了别人设计出现的问题,也是对自己设计的一种思考,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是空前活跃的,因为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思维的卷入,尤其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参与,让学生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看法。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舞台上,在倾听中,同学之间形成了一个思维的碰撞,产生出新的思维的火花,来完善自己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科学表达与交流,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探究中的合作、分享,表达和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
(三)、科学表达与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新课程期望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敢于怀疑、坚持真理、相互合作、严谨认真等科学态度。那么在科学课上的表达和交流中,学生大都是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小组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会出现意见的不统一,这时候学生多会坚持几见,敢于怀疑他人结论的真实性,而要求再做一次实验。在《测量摆的快慢》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小组的实验,在汇报实验结果中往往有不少的小组得到的结论是摆的快慢和摆长、摆重、摆幅都有关,只有个别小组得出结论只和摆长有关,这时,那么多的小组就有意见了,“明明我们的实验做出来是这样的,为什么是无关的呢?”并纷纷怀疑结论的真实性,这时有学生提出来再做一次,其他同学纷纷迎合。经过再次实验,发现学生对条件的控制更加仔细、认真了,小组的合作也更协调、更紧密了。经过学生的努力,得出了摆的快慢和摆长有关和摆的摆幅、摆重无关的结论,才相信这一结论的真实性。在这样汇报交流中,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实事求是,不以老师的语言为真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 培养科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科学表达与交流如此重要,但是学生的科学表达能力又如何呢?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位学生的回答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其他同学的回答就大同小异,有的甚至是重复一遍,有些想说自己的想法,但是无法清楚的表达,有的啰里啰嗦说了很多,但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无疑是浪费时间的表现。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探究式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因为这个年龄阶段是培养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时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掌握科学的语言
科学的语言与文学语言有明显的区别,其要求准确、严密、富有逻辑性,概念明确,善于推理判断,有理有据,不能有半点含糊,要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首先在教学中老师本人就要使用科学的语言。教师是学习的主导,也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言行。
其次面对科学知识,要求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比如在描述摆长的时候,很多同学都说成绳长,第一这个表达说明学生对摆长的具体算法还不清楚,第二这个表达说明学生对科学与文学还没分清,所以这里必须和学生纠正学生的说法,并给于强调摆长的正确算法。绳长和摆长是有差别的,正确的方法是从系绳处到摆垂的中心点。在《测量摆的快慢》一课中,我当时是,从上面的固定点,也就是不动点,到下面的勾,因为我们用的是钩码,学生明确了摆长是如何测定的,在表达和交流中自然也能运用正确的科学语言了。
再次运用科学的语言来记录。我们在教学中会进行很多讨论,在讨论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不同的意见和进行争论,最后全班要形成明确的结论,并尽可能用科学的语言的记录下来。
(二)、运用多种形式培养科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在科学课堂中必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表达中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表达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
1、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相结合
交流的形式主要有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两种,在课堂上我们采用口头交流为主,说出自己的想法,阐明自己的观点,你说,我说,大家说,然后集各家之大成,用文字或图表的方式将实验设计意图写下来,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中去,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学生按照预设来思考着进行实验操作。书面交流的材料可以长久的保存,能够在课后能够再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口头交流中有话可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以促进学生科学表达能力的提高。
2、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相结合
在合作中,在讨论中,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能更好的引发学生的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而在表达和交流中,不管是对不还是错,要用明确的科学语言来表达结果,并尽可能完整的表达,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提主是需要时间的,学生的科学表达和交流能力也是需要需要实践和锻炼的,长此以往,定能增强科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典型经历活动的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让学生根据主题搜集资料,写出报告文稿,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自己的研究发现。要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气氛,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和乐趣。在教学中,我开展了一个“课前三分钟”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小老师,利用课开始前的三分钟时间介绍在自己知道的知识。这时的学生俨然一位小学者,有介绍书上看到的,也有演示一些小实验的,表现自信,表达流利。在教学《讨论会——生物生活的需要》时,让学生进行小组比赛,好胜心驱使学生多查资料,争先恐后的发言,学生不仅运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收集到的资料,更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变得想说、会说、乐说。
(三)、在倾听中,培养科学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倾听”。在探究活动中,无论是表达还是交流,如果不关注、不倾听其表达的内容,那如何能达到设计者想要的效果,所以倾听是表达和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学会倾听,是交流的需要,在学生交流中出现的不同观点,倾听就能学习其思想,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的研究结果,表达他人没有的想法,让表达更有效,更落于实处,而不是一味的重复,让思维在倾听中得到发展。
(四)、选择问题、创设情意、重视记录,激发学生表达和交流的热情
如何让学生想说了,能说了,是日常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通常会出现,讨论、实验热热闹闹,而到交流时则冷冷清清的场面。对于这样的情况,笔者进行了如下了的处理:
1、选择合适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一直是老师关注的问题,为了设计一个好问题常常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好问题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更能让学生产生出表达的意愿。
2、创设生动的情境
学生的学习常常带有很大的情绪在里面,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用自己的情绪去带动学生的情绪,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例如在教学时区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旅游,到世界各地去看看,但是我打听到世界各地都有好多时间,比如有北京时间,东京时间等,老师不知道怎么办了,到了那里该怎么看时间呢?同学们你有什么好方法吗?”面对这样的挑战,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投入到快乐的闪流中去。
3、重视科学记录
实验记录表是实验的结果,思想成果的表现,它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在交流时学生条理更清楚,表达更清晰。例如在教学《蔷薇花丛》一课中,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记录表,在考察中边考察边记录,并用图画或者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来记录自己不认识的生物,在第二节课的汇报中,学生明显会说了,说得多了,说得具体了,在交流时语言,逻辑也更有序了。马克思曾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记录不仅是科学学习中不可缺少一环,也是培养学生科学表达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科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用何种手段、通过何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我们第一个科学老师都应该都致力研究的课题。科学交流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必须掌握的能力,只有掌握科学的交流能力,才能更好的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语言,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语言,使学生在表达和交流中,自觉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来交流,让我们的交流环节更有效,为教学目标服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