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段小学生写诗

如题所述

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是以儿童为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的一种艺术形式。儿童诗内容生动有趣,文字流利自然,节奏明快活泼,非常适合儿童念唱和朗诵。儿童诗短小精悍,充满丰富的想象,又童趣盎然,非常适合学生写作。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他们的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他们对生活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常常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和发现能打动他们心灵的东西,他们童言无忌常常不经意地流露出“天然去雕饰”的诗性来。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在他们的眼里,草儿会说话,鸟儿会歌唱,花儿会舞蹈。儿童有着最纯真的童心,他们的脑袋瓜里开着诗的花朵。进入小学后,识字量渐加,在大量诵读琅琅上口的诗歌后,让他们尝试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儿童诗的写作,不会是件困难的事。
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翻开人教版的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我们会发现儿童诗在阅读总篇目占有相当多的数量,这说明我们的编者越来越相信,儿童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语文学习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了。而且在小学第一学段就适当开展儿童诗教学,让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仿和创写,既是一种写作启蒙,又是语言的再度积累。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音乐感、节奏感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符合课标的理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为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在班级里开展了儿童诗的写作活动,让无忌的童言自然流淌,让无暇的童心自由飞扬。
一、走进课内 大胆仿写——开出诗的花朵
现行的低段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文质兼美的儿童诗,为学生进行童诗写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如果我们对教材作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还会发现,教材中的许多诗歌如《四季》、《影子》、《比尾巴》等都可以拿来练习仿写。从心理学角度说,人要学会一种技能,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仿写,既降低了儿童诗写作的难度,又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保护了学生写诗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它还是连接读与写最好的纽带。著名语言专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让学生模仿文本到运用语言,在语言实践中引发想象力,培养了自信心,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他们会因快乐而写诗,因写诗而快乐。
(一)化文成诗 韵律十足
在人教版中,有很多文笔优美,富有韵味的课文。一篇优美的课文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对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有个性的诗歌改编。
[案例]《荷叶圆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轻松活泼的散文诗,诗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课文语言清新淡雅,充满童真童趣,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有利用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学完这篇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尝试把这篇优美的课文改写成一首诗歌。刚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就以小水珠为例,把它改成:荷叶圆圆,荷叶绿绿。小水珠躺在荷叶上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也顺利地改写了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的段落。如:
荷叶圆圆,荷叶绿绿。
小蜻蜓立在荷叶上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荷叶圆圆,荷叶绿绿。
小青蛙蹲在荷叶上说:“荷叶是我的歌台。”
荷叶圆圆,荷叶绿绿。
小鱼儿躲在荷叶下说:“荷叶是我的凉伞。”
多么富有灵性的诗句呀!只是稍稍改编了课文,就让学生诗情迸发,身处诗的境界。而且把课文改写成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巩固练习,为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
(二)换词成诗 自然贴切
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有些课文虽不属于诗歌,但其中也会有一些优美的句子。我们可以选一些自己喜欢,又比较贴近孩子的,充满诗意的句子,和孩子一起欣赏理解。然后再让学生以替换词语的方式去模仿练习。这种举一反三的仿写,既降低了儿童诗写作的坡度,又能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让儿童诗的写作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
【案例】《雨点儿》是一上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虽不能算上一首儿童诗,但课文中却有几优美生动的语句。如: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在学习此句时,可以让学生采用词语替换的方法模仿写一写身边的事物。学生们在学完此句后也写道:
数不清的雪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
数不清的树叶从树上掉下来。
数不清的花瓣从树上飘落下来。
数不清的竹笋从土里钻出来。
数不清的星星挂在空中眨着明亮的眼睛。
数不清的花儿张开美丽的笑脸。
瞧,他们创造的诗句是多么地贴切自然。
(三)补空成诗 新颖别致
本套实验教材在很多课文中都给老师留下了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了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文本,开发课程资源,在这些语言的空白处,让学生填一填,补一补,并适当进行进行拓展延伸,进行诗歌写作。
【案例】《阳光》是人教版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篇幅较长,第二段是全文最长的一段,也是全文的重点段,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这一段的学习上。我先让学生数一数本段共有几句话,然后分组读一读句子。全班分成三组,每组分别读一句。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让他们充分地进行朗读。读通读熟后,我出示句子:1、田里的( ),因为有了( ),更( )了。2、山上的( ),因为有了( ),更( )了。3、、小河的( )上,因为有了( ),更( )了。前两句是课文中现成的句子,学生很快地就想出了答案。第3句是根据课文中“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一句改写的。虽然有难度,但在老师的提示下,几个聪明的学生也说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说:小河的河面上,因为有了阳光,更亮了。有的说:小河的河面上,因为有了阳光,更漂亮了。有的说:小河的河面上,因为有了阳光,更闪闪发光了。通过这一填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让学生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最后出示句式:( ),因为有了阳光,更(     )。让学生模仿一二两句的写法进行诗歌创作。我先引导学生说一说“公园里的花儿,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接着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说出了五花八门的句子:
树上的苹果,因为有了阳光,更红了。
树上的叶子,因为有了阳光,更亮了。
草地上的小草,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
田里的麦子,因为有了阳光,更黄了。
田里的稻谷,因为有了阳光,更弯了。
田里的甘蔗,因为有了阳光,更甜了。
田里的棉花,因为有了阳光,更白了。
菜园里的白菜,因为有了阳光,更大了。
山上的竹子,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
这一环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练习,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阳光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四)改编成诗 趣味盎然
儿童诗的句式比较整齐、有规律,在一年级的教材里就有许多这种句式整齐的诗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儿童诗的这一有利因素,在学了一首诗后,让学生模仿这首诗的句式、结构,进行编一编。这种仿写形式有助于学生掌握诗形式上的特点,积累经典的诗歌结构和句式。通过这种形式,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优美,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激活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的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火花。
【案例】《四季》是一年级上册中一篇有趣的课文,它以儿歌的形式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文章语言亲切生动、文字优美非常适合朗读,而且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句式,能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给自己喜欢的季节编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多美呀。你们也能像小诗人一样为它们编一编儿歌吗?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望着我,有点不知所措。这可是老师第一次让他们编儿歌,他们无所适从也无可厚非。
于是我领着学生把描写春的句子又美美地朗读了一遍。我希望通过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写法。可余音未尽,余琦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在我的示意下,她立刻站起说:“花儿朵朵,它对蝴蝶说:‘我是春天’。”真不愧是我班最聪明的女孩,编得真是天衣无缝。
在余琦的引导下,反映最快的占少艾马上脱口而出:“荷花朵朵,它对小鱼说:“我是夏天。”瞧,他也不奈吧。他由课文中的荷叶联想到了荷花,再把青蛙改成“小鱼”,虽有点投机取巧,但也无可挑剔。
有了前两位小朋友的启发,其他学生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立刻活跃起来。一时间,教室里小手如林。大家你一言我一句,为四季妈妈编出了许多精彩的诗句:
红红花儿,它对鸟儿说:“我是春天。”
梨花白白,它对白云说:“我是春天。”
树叶绿绿,它对知了说:“我是夏天。”
青蛙呱呱,它对荷叶说:“我是夏天。”
秋叶飘飘,它对树妈妈说:“我是秋天。”
秋叶黄黄,它对大树说:“我是秋天。”
桂花香香,它对小河说:“我是秋天。”
苹果红红,它对树叶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它对雪娃娃说:“我是冬天。”
雪花白白,它对小朋友说:“我是冬天。”
我想:如果把他们编的这些精彩的语句汇集起来,不也是一首首生动有趣、趣味盎然的四季诗歌吗?
(五)绘画成诗 有声有色
宋代苏轼在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很多画家都会在画旁写上一首诗,很多诗人都会给诗配上一幅画,他们追求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因此诗与画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诗的特点。诗和画都不是绝对的,她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儿童诗写作也可以通过画表现出来。
【案例】《比尾巴》是第一册中的一篇对话形式的儿歌。本课是用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课文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在学完课文后。我给学生发了一张画有动物的作业纸,有小狗、小猪、老鼠、袋鼠、蛇、马、鱼儿、牛、燕子等等。每种动物都是没有尾巴的。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有选择性地画上几中动物的尾巴,然后在画的旁边,模仿课文中一问一答的形式写上几句。于是我们的孩子写出了他们自己的《比尾巴》:

谁的尾巴粗?谁尾巴细?谁的尾巴像辫子?
袋鼠的尾巴粗。老鼠的尾巴细。马儿的尾巴像辫子。
谁的尾巴直?谁尾巴弯?谁的尾巴像叉子?
蛇的尾巴直。狗的尾巴弯。鱼儿的尾巴像叉子。
谁的尾巴翘?谁尾巴卷?谁的尾巴像剪刀?
小狗的尾巴翘?小猪的尾巴卷?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这种“画配诗”的仿写形式让孩子们觉得原来写诗可以和画画结合在一起,“诗是画出来对小孩子来说更加形象生动有趣!
二、走向课外 想象创写——结出诗的硕果
(一)熟读成诵 积累童诗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读是写的前提,也是最直接简单又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在课外,笔者积极营造读诗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童诗作品,让学生在早自修、语文课前读一读;收集一些有趣的儿童诗作,每天抄一首在黑板边上,让学生学一学。 学生在长时间大量的诵读过程中,诗的情感、诗的语言、诗的艺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深入孩子们内心深处,以达到潜移默化,积少成多的境界。在学生大量诵读的基础上,为学生开设了专门的童诗欣赏写作课。在童诗欣赏写作课上,孩子们运用自己积累的诗的语言,学得的诗的写作技巧,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了一首首充满天真与稚气的童诗作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