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被杀,身为湖广总督的父亲为何无动于衷不求情?

如题所述

对于末代的清朝政府官员,很多时候他们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是为什么谭嗣同的父亲没有救他儿子,是因为不能救。

说起戊戌变法,一定会提到戊戌的六位君子。杨深秀、刘光第、杨瑞、林旭、康广仁、谭嗣同。其中要说说谭嗣同,因为他是“官二代”,要知道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可是当时清政府的湖广总督,那个身居高位但是谭继洵并没有救下自己的儿子,实质上的本质就是个人的力量在国家机器运转之下,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所以谭继洵只能接受清政府的审判。

先说说谭继洵这个人吧。谭继洵虽然是湖广总督,但是熟知历史的人就会知道,湖广总督权力的掌控者实际上并不是他,是张之洞。而谭继洵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木偶。而且谭继洵的性格是那种胆小怕事的,所以他得知自己儿子犯的错误是当时当权者最痛恨的罪名,他怎么敢去为儿子求亲。他那样懦弱的性格也是害了谭嗣同。所以谭嗣同的命运只有死亡。

谭嗣同有着与他父亲谭继洵完全不同的性格,谭嗣同是激进的改革分子,他就是一个热血青年。谭嗣同作为当时皇帝身边的臣子,当时变革失败的时候,谭嗣同完全可以选择逃走的,但是谭嗣同并没有逃走,他希望能通过自己这种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告诉麻木的官员以及民众,清朝政府再不变革,面临的只能是淘汰。可惜,谭嗣同的生命并没有唤醒那些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0

我对戊戌变法向来没有什么好感,当然最没有好感的还是康有为,作为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康有为才不管什么变法成败,中国的未来,只在乎自己的荣华富贵。

就戊戌变法的具体措施来说,固然有很多激进的措施,但是并不是违背时代的,当时晚清政府已经认为到变法是大势所趋,却被康有为等人利用,想要借机获取政治权力,增加自己的政治地位,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对戊戌变法来说,失败固然是可惜的,但是戊戌六君子却值得敬佩,其中尤其是谭嗣同,堪称君子的典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康有为装圣人,结果却是一个烂人。

戊戌六君子中,分别为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这里面并不全是维新派,有一些是拉来凑人数的,比如这个康广仁只是康有为的亲弟弟,在思想上并不是完全同康有为相同,但是因为康有为跑了,所以康广仁是代兄受过。

杨深秀也有些冤,杨深秀是六君子中科举成就最高,中了进士的人,按照道理来说荣华富贵已经向他招手,不过在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夺回政权要废除光绪皇帝,杨深秀诘问慈禧为何要废光绪帝,结果触碰了慈禧的逆鳞,也被打入到斩首行列。

真正的维新派人士应该是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这几个人是在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中亲自诏授的四品军机章程,负责具体变法事宜。

为什么是这四个人呢?就因为这几个人相对于康有为来说更能办事,尤其谭嗣同和杨锐还有一定的背景,谭嗣同的父亲湖广地方大员,而杨锐的后台就是张之洞,由此可见,张之洞也是希望通过一些年轻人参与到变法中来。

估计谁也没有想到,变法到最后竟然搞成了围园猎后,想要刺杀慈禧太后,究其根本来说,这才是慈禧的大忌,变法不变法其实也无所谓!

令慈禧比较气愤的是,康有为、梁启超跑了,没有让他抓到,因此就拿维新派人士顶包。

前面已经说到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广地方大员,在为官的巅峰时期担任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以谭嗣同这样的官二代身份,难道还不能避免一死吗?

当时慈禧的愤怒估计是无法平息的,即使是谭继洵也未必有胆量求情,关于慈禧对康梁余党有多恨,时隔五年后的1903年,清政府举办经济特科进士考试,梁士诒取得第一名的成绩,结果因为这个名字而没有被录取,原来康有为字“祖诒”,再加上梁启超的姓,梁士诒就成了“梁头康尾”。

再想想在得知康有为等人要围园猎后计划时是什么心情了,杨秀奇不过是替光绪说了一句话,结果就被为归入同列,谭继洵也未必敢替谭嗣同求情,谭嗣同虽然是一个不怕死的,其父亲谭继洵未必不怕死。

另一方面,谭继洵没有家庭背景,是通过传统的科举仕途之路,清贫苦读一点点熬到当时的位置,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越是来之不易的东西,就会越害怕失去,所以谭继洵和谭嗣同的思想是不一样的,因为价值观不一样,两个人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已经发生了分歧,实际上我们应该能够想到这样的画面,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谆谆告诫年轻的儿子:“你不要和康有为耍嘛!”

当然,我认为谭继洵没有为谭嗣同求情最根本的一点,是当时的谭嗣同思想很激进,已经到了一心求死的地步,谭嗣同虽然是官二代,为人却有一些江湖做派,早年曾和大刀王五有过交往,年仅13岁的谭嗣同就写下了"惟将侠气留天地,别有狂名自古今"的诗句。

在戊戌变法的时候,谭嗣同是最后才被捕的,以他当时的情况是可以逃跑的,但是谭嗣同却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狱中的时候,谭嗣同更是写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种霸气,估计也就十年后的汪兆铭入狱后能有一拼,汪兆铭写诗说:“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就是在砍头的前一刻,谭嗣同还大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慈禧当时为了震慑变法派在菜市口进行斩首,却想了一个比较损的惩罚措施,就是用钝刀砍戊戌六君子,因为钝刀一刀砍不死,往往要多刀才能置人于死地,对于被砍的人简直就是一种痛苦,据说古代被斩首的人都会向刽子手受贿,以求刽子手把刀磨的快一点,像戊戌六君子这样的,即使家里给拿钱,刽子手也得遵照上面的要求,用钝刀行刑。

据说砍到谭嗣同的时候,前后砍了30多刀才砍下来,谭嗣同在被砍头的过程中,依然表现出其不怕牺牲的一面,尽显英雄气概。

在这样的情况下,谭继洵即使为慈禧求情,谭嗣同自己也未必愿意苟活,谭嗣同死的时候,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据说还是大刀王五帮他收的尸体。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谭继洵没有为谭嗣同求情,然而也能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的那份苦楚,当时已经75岁的谭继洵,在悲痛之下为谭嗣同写下挽联: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当然,谭继洵最后也未能幸免,最后还是受到牵连,被勒令罢官回籍。

仅仅两年后,谭继洵就忧愤而死。

第2个回答  2020-09-20

因为他老爸谭继洵虽然是湖广总督,但是也是在清廷官员序列之中,是受到清廷管辖的,他的儿子谭嗣同是和当时清廷的实际掌权者慈禧作对,所以他就算是想救也救不出来,还会牵扯到自己和自己家人。而且,就算是救也没有用,谭嗣同也不会苟活于世的。最重要的一点,谁说人家谭继洵无动于衷了的,谭继洵在知道自家儿子死了之后,也是很伤心的,还给他写了一副挽联。

一、谭继洵和谭嗣同对待政治想法不同

谭继洵是没有后台的,他不是士族子弟,在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死了,家中只剩下母亲毛氏以及七个兄弟姐妹。在这种家逢突变,家道中落的情况下,谭继洵是完完全全靠自己才考中了举人,踏入官途的。所以,谭继洵深知世间疾苦,所以办事相当小心谨慎,也不愿意去激进改革。当时他和张之洞为同僚,他每次都拒绝和张之洞牵扯上关系,就是怕张之洞这些人的先进思想可能会使自己遭遇到不幸。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儿子谭嗣同却是如此激进的维新派。

二、谭嗣同受到西方思想熏陶立志救国

谭嗣同和父亲不一样,他自小拜欧阳中鹄为师,在他的思想影响下,谭嗣同开始研究王夫之的学说,于是产生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后来他更是吸收各家学说,甚至离家出走去感受各地风气。在游历之中,他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他真正开始进行变法维新,也是在康有为等一派维新人士思想的影响下才开始的。因为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潮流,谭嗣同这种自小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的人,看清楚了清廷的腐败,所以很想要让国家拜托这种腐朽的现状。

谭嗣同的思想,是被光绪帝所支持的。一个心怀大志,但是被慈禧压制无法伸展的少年君王,碰上了满腹国外新思潮理论,一心想要报效国家的爱国青年,二人一拍即合。光绪帝的器重,使得谭嗣同更加坚定了变法维新的想法。但是,他们的这种行为,无疑触碰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于是,戊戌政变发生,变法失败,谭嗣同被逮捕,最终处死。

三、变法失败谭嗣同不愿逃走以身殉国

其实,就像是逃跑了的康有为一样,谭嗣同也是有机会逃走的,但是,谭嗣同说了这样一句话: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所以,谭嗣同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进行的变法,他甚至愿意为了变法去死。谭嗣同对于变法的心如此坚持,所以即使是他的父亲想要去救他,也有能力去救他,他都不一定愿意苟活。
更何况他的父亲也没有那个能力。在谭嗣同死后,他的父亲写下了这样一幅挽联:

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而他自己,也在谭嗣同的牵连下,被罢官免职了。

第3个回答  2020-09-17

谭嗣同生于1865年3月10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是维新派人物代表,他所写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湘报》,宣传维新变法等。1898年,谭嗣同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可惜此次变法失败,导致谭嗣同等人被砍头。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通过光绪帝发动了一场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戊戌变法,它倡导学习西方思想,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等等。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利益,故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守旧派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康有为、梁启超两人见情形不对,赶紧逃出国了,而剩下的谭嗣同、杨深秀等人不舍变法就这么失败了,他们想用死来唤醒国人,可惜他们被实施砍头也没能唤醒国人,只留下两首千古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像谭嗣同家庭背景也是不错的,他即使没有逃去国外,也是可以活的,因为他有个新疆大吏的父亲谭继洵,可惜他的父亲并没有给他求情,仅仅给他写了副挽联。

他们是亲父子,究竟是何原因让一个父亲看着儿子死去也不伸出援手呢?立场不同,关系不和

谭嗣同极力倡导变法,向西方学习,而他的父亲谭继洵则反之,他认为作为大清子民需要做的是守护祖宗之法,是个名副其实的顽固守旧派。为此两人多次争吵,谁也不让谁,关系僵裂。

谭继洵儿子多

那时的男人都是三妻四妾,自然儿女多,死了一个他还有众多,他们那时的父子感情远没有现在人的亲。

求自保

很明显慈禧太后杀他们就是为了杀一儆百,防止其他人效仿他们,如果这时候他去求情,慈禧太后不仅绝不会答应,必然还会连累自己及家人,所以他没有去求情,可惜事事不如人愿,就算他没有去求情,他还是被革职返回原籍了,仅仅过了两年,他就忧俱而死。

按道理说作为父亲即使知道前面是火山,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会拼尽全力去救自己儿子,可是从实际出发,又不能怪谭继洵,当时把持权利的是慈禧太后,于慈禧太后而言谭嗣同犯的相当于是谋反的大罪,慈禧太后开恩,没有株连九族已经是万幸了,所以谭嗣同这样做也是牺牲一个人保护全家老小了,相信谭嗣同自己也是这样想的!

第4个回答  2020-09-20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被杀,而身为湖北巡抚的老爸无动于衷。这件事透露着蹊跷。有人猜测是谭嗣同和老爸的关系不好。可根据史书记载,两个人似乎没有什么矛盾。

这到底是为何呢?其实这件事很容易理解。谭继洵之所以没有救儿子,是有谭嗣同不希望他拯救自己的原因在里面。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因为有人通风报信,所以谭嗣同已经知道慈禧要对维新派进行大肆搜捕了。可是他并没有走。他的话说的很明白,他希望让自己的死亡让人们警醒,他选择用这种方式告诉人们变法是必要的。他的话已经说的非常明白了,他不需要救,他的父亲当然尊敬他的选择。

当然了谭继洵没有反抗,懦弱也有可能是其原因之一 。谭嗣同非常的勇敢,可是他的老爸的确是有些懦弱。别说是反抗皇帝,就连对抗同僚张之洞都不太敢。史料有记载他对张之洞是“不敢与抗,谨饬自保而已”。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所以谭继洵落下个不作为的名声。

通过这件事我们能以小见大,得出一个猜测,那就是谭继洵因为害怕死亡所以没有求情。他心疼儿子,但更怕直面死亡。君不见参加维新运动的康有为,嘴上大道理说的非常的好听,看起来比谁都要明白,但听到慈禧准备搜捕他们的时候,还是径直逃跑了。

毕竟死亡这件事的确非常严肃,不是谁都有直面死亡的勇气,而且当时选择搜捕谭嗣同的不是某位大臣,而是掌握着政权的慈禧,谭继洵的确是湖北巡抚,是大官,但是在慈禧面前,他的这个官位还不够看。

而且他也的确是不认同自己的儿子,他如果觉得自己的儿子在捍卫真理,那么他或许会拼死进谏。但是他当时的思想非常的封建和保守,他觉得谭嗣同提倡的是歪风邪说,他也不能苟同。在当时那个封建的时代,他不公开发声批判谭嗣同已经是好事了,支持他是当然不可能的。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谭嗣同是愚昧的,但时间证明了真理的正确性。如今的谭嗣同,被人们评价为革命的先驱,无畏的斗士。相信他若是在天有灵的话,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