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到底是“养生”还是“要命”?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是这样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5

听了上述对话,可能有些朋友也若有所思,喝酒到底是“养病”还是“要命”?换句话来说,就酒这一物质本身而言,难道真的是一无是处的吗?或许能够从中医的角度,窥见一些端倪。(点击 喝酒到底是“养生”还是“要命”?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是这样的……)

喝酒到底是“养病”or“要命”?

就普遍中医的观点而言,更多的将喝酒归类于治病,养病的范畴。

首先,大部分的古中医医学巨著,都将酒的功效定义为: “通血脉,温肠胃,御风寒” 。《本草纲目》记载: “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温能驱寒,辛能发散,行气和血”

简单来说, 古代中医认为,喝酒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温效果,在秋冬两季饮用非常合适,尤其是对于高寒地区的人来说。

其次,酒的味道又辣又甜。 辣味可以帮助身体湿气发散,甜味能够补充身体血气。 可以说,古人对于酒的评价,一直是积极正面的。

再者,中国古早最大的 百科全书《博物志》 中也有记载:“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他物之故也”。 通过一例经历故事,讲述了喝酒还有驱虫健体,避除邪祟的效果。

综上所述, 从中医的角度看,喝酒的确存在诸多的裨益。


摆到这里

可能有些爱好喝酒的朋友

已经迫不及待的准备去小酌一杯

还请冷静

虽然古人更加推崇喝酒

但和咱们所说的酒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

两者的 原材料有区别

古时候的酒,被古人称为“粮食之精”,也就是说,古时候的酒水,大多是通过粮食自行发酵所产生的酒精,属于自然蒸馏酒,其中的化学添加物质和人工乙醇自然是不存在的。喝下去虽然会对肝脏造成一定的代谢负担,但是适当饮用,并不容易产生疾病隐患。

现在的一些酒,多为人工勾兑的酒精酒,其中化学乙醇的含量很高,无疑给肝脏造成巨大负担。


其次

两者的 用途有所不同

根据古籍的描述,不难发现,古代中医用酒,大多在治病, 养生 方面。这就意味着, 古代酒的品种,多为药酒。其中有益于人体的中药成分很多 ,上文也提到过,酒类温中驱寒,杀虫健体的效果,也大多囊括在药酒之中。也正是因为如此,古人与酒,就好比现代人对待“药”的看法一样,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总归是治病的好方法。

而现代的酒,更多是作为一种饮食文化而存在,其中的饮用剂量、饮用时间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好比古时候“乱用药”一般。久而久之,肝脏因为酒精摄入的负担越来越重,自然对身体 健康 不利。

由此可见,古人喝的酒以及对酒的看法,和现代人基本是不同的,自然也会造成酒类 健康 两极分化的观点。

所 以

咱们饮酒的话

应该注意些啥子呢

饮酒要饮" 养生 酒"

什么是 养生 酒?从上文的结论中可以找到答案,例如古人纯手工工艺酿造的粮食酒,例如黄酒、粮食白酒等,或者是在此基础上,添加合适中药侵泡的药酒,这些都属于 养生 酒的范畴。

适当的喝些 养生 酒, 不仅能够利用好其中的药效,继而达到驱寒,补中,养血的效果, 还能一定程度规避现代酒精所带来的更强的代谢负担和致癌影响。

饮酒要看时间

古代中医视于酒,就好比我们现代人视于药,药物的服用存在时间要求,酒类自然也不例外。根据相关中医典籍的记载, 酒属于温热清寒的粮食津液 。能够驱寒补中,其所对应的时间段, 自然就是傍晚至临睡的一段时间

根据中医所述,傍晚到睡前的时间段里,身体阳气收束,损耗的也就更多,如果能够适当喝一些酒,提高身体阳气的运转效率,就可以在这个阳气损失的高峰时间段,保证其更多的留存。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阳气护住身体温度,自然就能起到温中驱寒,保暖守温的效果。

饮酒要适量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同样归类于药物的性质。中医用酒就好比西医用药,不仅要看时间,还要看剂量。

说到这里

新的问题也就来了

饮酒的“量”如何把握?

不急

中医教您衡量

其实就严格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肝脏 健康 程度不同,自然对于酒精的“ 健康 代谢量”标准也不同。所谓的 健康 代谢量,就是在不影响肝脏具体代谢功能的情况下,肝脏所能代谢的酒精的正常量。

每个人能够接受的酒量不同,自然能够接受的标准也不同,但是医生在此提醒大家的是,喝酒仍然是宁“少”不愿“多”,即使酒量再好,也要少喝为妙。

医生给大家设定一个可以参考的衡量值: 每天饮酒最好不要超过50g。

虽说目前主流的观点是

喝酒有害 健康

但是如果从中医的角度看

凡事都存在辩证

站在从古人的角度

将喝酒的方式适当改变

或许能够在危害缩小的情况下

使 健康 获得裨益


图文来自网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