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青年学生代表人物

如题所述

五四运动的青年学生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冰心

李大钊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他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远赴日本求学,这时他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迅速传遍全国,李大钊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1919年5月1日,李大钊帮助《晨报》副刊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这是在中国报纸上头一次纪念世界无产阶级的节日。李大钊发表了《五一节杂感》指出这个日子是工人阶级“直接行动”取得成功的日子,是工人的祝典日。

在“五四”前夕,李大钊的文章第一次把“直接行动”公开提出来,为即将来临的“五四”革命风暴发出了战斗讯号。李大钊及团结在他周围的革命知识分子为五四运动进行了思想动员和组织准备,所以,李大钊是五四运动的直接指导者和参与者。

五四运动中,李大钊始终和学生们站在一起,共同战斗,他的办公室成了革命青年经常聚会的场所,他常与学生们在这里交流运动进展情况,研究深入的办法,给青年以直接指导。5月18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一文,深入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明确指出运动的目标是:“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

五四运动迅猛发展,并最终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有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这完全出乎当局意料。6月28日是和约签字的日子,全国各地的爱国群众早在27日起就在总统府前示威,很多留法学生和工人也包围了出席巴黎和会的北洋政府代表的住所,强烈要求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关键时期,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二十八期上接连发表了许多短评,声援学生的行动。在国内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罢免了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样、陆宗舆的职务,并最终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达到了,但李大钊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革命的开始,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

五四运动后,李大钊并未停止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研究。1919年10月、11 月,他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这表明李大钊已经彻底转变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极高。他说,五四运动是排斥侵略主义,“非有深仇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

2、 陈独秀

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早年,陈独秀在求学时受到了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熏陶,于是在1918年,他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这也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

3、 胡适

五四运动,是青年一种活动力的表现,是一种好现象。

胡 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1919年,胡适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五四运动一周年的时候,胡适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文章——《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这篇文章由胡适起草。胡适说,五四运动之前,他们只是想通过杜威的访问,在思想上提倡科学精神,在教育上输入新鲜理论,“不料事势的变化大出我们的意料”,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对于这个运动,胡适认为至少有五大成效:一是加强了学生主动负责的精神,二是激发了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三是丰富了学生团体生活的经验,四是培养了学生作文演说的能力,五是提高了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这都是旧日的课堂生活所不能产生的”效应。

4、冰心

五四运动到今年整整的六十年了。今天,坐下来回忆这六十年的光阴,真像一闪的电光一样,迅疾地划过去了。但是这道电光后的一声惊雷,却把我‘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冰 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1919年,19岁的冰心是北京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的学生。北京协和女子大学是所教会学校,一贯不热衷于政治运动,此时的谢婉莹对时政也并不关心。但五四运动改变了她的命运。

5月4日当天有亲戚跑来告诉她,为了阻止北洋政府代表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学生们走上街头游行,并火烧了赵家楼,许多学生因此被捕。谢婉莹听后很是愤慨。这次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激发了女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谢婉莹和同学们三五成群地挥舞着旗帜,在街头对人们宣讲反帝爱国的道理,除此之外,她们还自制日用品或绣手绢出去义卖,呼吁人们抵制日货。

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让她慢慢看到了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谢婉莹开始用白话文写作,并在《晨报》等报刊上以“冰心”为笔名,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庄鸿的姊姊》等小说,后来又创作了《繁星》《春水》等诗集,用文学作为武器揭露传统家庭对人性的禁锢,反映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社会问题。

这场运动彻底改变了冰心,让她像鲁迅一样,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