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关于清明节的诗歌?

如题所述

清明节,亦称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落在春季的中晚期,大约是冬至后的第108天。这一天不仅是祭祖和扫墓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华民族固定的风俗习惯之一。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已有超过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起初,清明只是一个节气名称,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实际上,禁火和冷食更多地体现了古人改火的习俗。在春季三个月,正是改火的时候,人们在新火到来之前,不得生火。寒食节期间,民间主要有禁火和冷食的习俗,后来还包括了扫墓。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祭祀祖先,早期在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没有标志的坟丘。后来,在挖墓坑时会筑起坟丘,祭祀活动也从宗庙转移到了墓地,清明节便逐渐形成了。到了战国时期,扫墓的风俗变得更加盛行。秦汉时期,这一风俗更是盛行。据《汉书》记载,即使是大臣严延年,也会在千里之外定期回乡扫墓。在唐代,人们将寒食节扫墓的习惯,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中,寒食和清明常被并提,如韦应物的诗句提到“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也正式规定,清明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一规定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表明清明开始具有了国家法定节日的特征。
在宋元时期,清明节已经从寒食节的附庸地位上升为主要的节日。这不仅意味着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连寒食节的习俗,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所包含。明清时期,清明节继续坚持并发展其在春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官方认可。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包括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主要包括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
以下是一些关于清明节的诗歌:
1. 庭院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张先《青门引·春思》
2. 舞烟眠雨过清明。 ——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3. 听风听雨过清明。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4.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程颢《郊行即事》
5. 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以上内容对清明节的来历和诗歌进行了描述,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节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