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可以扫墓吗

如题所述

1、寒食节可以扫墓。寒食节习俗包括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2、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3、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含大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4、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5、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
6、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7、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8、寒食节能扫墓吗?可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9、清明节山东各地都插柳条、松枝,据说是纪念介子推。泰安家家户户插柳条,并给狗戴上柳条圈。民谣:“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即墨则习惯戴松枝,寓意要像松柏一样兴旺。临沂、诸城却用柳条、松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边打边说:“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
10、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盯老粗放风筝。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哨声十分动听。有的地方,儿童仰脸大口呼气,据说可以泄内火。大部分地区都有打秋千的习惯,潍坊地区的秋千有三种:一种是直秋千(适合老年人玩),第二种是转秋千,第三种是翻秋千。即墨比较重视清明节,这天人们一起床就换上节日服装,特别是妇女,个个打扮得漂漂亮亮,到处串门,先看新媳妇坐寒食(新媳妇要像举行婚礼那天一样在炕上坐着),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高,意味着生活过得好,所以大家都你争我抢,兴高采烈地打秋千。这一天,妇女玩得十分痛快,因此,当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11、寒食节为什么不能扫墓?寒食节主要内涵是扫墓,而清明节则是游乐,两节气氛截然不同。但由于时间相近,人们便习惯地把两个节日当成了一个节日。清明节扫墓又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也就是说清明节扫墓宜早不宜晚。因此,寒食节当天是可以扫墓的。
12、寒食节上坟有什么讲究?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第一步是上香,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三是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祈求上苍庇佑自己和逝去的人。既然有心上坟,无非是祭祀缅怀先人,表达孝心;所以,请一款好香是非常重要的,有心的话,建议可以到无相铜炉上为逝者一对一定制一款无相铜炉的祈福香,采用天然的花草原料,如菖蒲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同时礼敬先人和供养三宝,辅助加持增福。还有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简单的讲究程序就是修正墓地——上香——上祭品——敬酒——烧纸钱拜祭——放炮送别。
13、清明节和寒食节都是祭祖节日吗?清明节是祭祖节日,寒食节也是祭祖节日。这两个节日都有祭祖的习俗,人们会去祖坟前扫墓、祭拜,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