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一分殊起源

如题所述

中国历史上,宋明理学对一理与万物关系的探讨占据重要地位,这一概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华严宗和禅宗。华严宗在其四法界的理论中,区分了理法界和事法界,强调理是全然普遍的,而非局部的。“理的涵盖力无所不包,而非局限于个别;而具体的事物,则各具差异,但每一事物中,理的全面性无处不在,而非部分存在。”(《华严法界观门》)


禅宗的玄觉禅师在《永嘉证道歌》中通过水月之喻阐述相似的观点:“一性通达万物之性,一法包容一切法则,如同一月普照江海,万川之中皆见月影。而这些月影,均源自同一轮明月。”这个“月印万川”的比喻,与华严宗主张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念相吻合。想象一下,同一轮月亮在广阔的天空中映照出无数的水中的倒影,尽管这些倒影千差万别,但它们的根源都是一致的,那就是那轮明亮的月亮。这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万物尽管形态各异,但其本质上都是同一本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扩展资料

理一分殊是中国宋明理学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源于唐代华严宗和禅宗。宋明理学家采纳了华严宗、禅宗的上述思想,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朱熹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