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心眼子”有什么积极意义和弊端吗?

如题所述

心理咨询师杨译杰在接受北青报采访时表示,“练习心眼子”虽然听起来不那么“高大上”,却恰恰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中微小个体面对的艰难处境。

北青报:您怎么看“心眼子练习”这一现象?

杨译杰:社交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背后既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社交经验不足的现实困难,也包含着东方文化强调隐忍,倡导回应要积极向善的传统理念,而“练习心眼子”恰好能把这些宏大命题进行拆解,从而让大家以十分轻松的心态去思考和解决当下的问题。

北青报:您觉得年轻人进行“心眼子练习”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杨译杰:首先,参与“心眼子练习”的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原因就在于年轻人刚从学校和家庭步入职场和社会,在这些陌生、全新的社交场合中,人与人之间虽然有连接,但并不紧密,而且也很容易遇到“来者不善”的情况,而年轻人先前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这便是他们需要“练习心眼子”的一大原因。

其次,当代年轻人缺乏一定的同伴效应。过往,我们生活在大家族、村庄之中,不难从身边人的交往实践中习得经验。特别是当出现冲突时,我们可以观察普通人是如何解决家庭和邻里纠纷,怎样表达不满,以及如何争取自己的权利。

现代化社会,家庭趋于小型化,加上人们在校受教育时间特别长,学校中也有教导主任、老师帮助维护秩序,导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以接触到同伴榜样和示范,也就是缺失一种行为参考。

此外,“心眼子”更接近是生活中的小智慧,而非“大道”,这些小智慧往往很难在教育中“现身”。而且,我们的文化、社交礼仪和规范从整体上可以称作圣贤文化,也就是劝我们向善,以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样的美德做参考,做出积极正面的回应。

所以从整体上看,主体教育也缺乏如何教人直接地表达拒绝与不认同,表达愤怒和不满的部分。因此,“心眼子练习”是有现实需要的。

北青报:在您看来,靠“心眼子练习”是否真能解决问题,这种行为的积极意义和弊端又有哪些?

杨译杰:我认为,对于当代大部分人来讲,情商的练习都是必需的,也是多多益善的。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的世界远远比过去复杂得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回应的频率、速度等等都比过去那种鸿雁飞书要求更高。

现在风行的心眼子练习其实是通过一种非常诙谐幽默的方式去讨论严肃的议题,大家以戏谑化的方式去正视困惑,化解难题。并且,这种形式让需要情商训练的这些人互相发现彼此,他们会明白,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人都有社交困难和低情商焦虑,不再感到孤单之后,反而能明显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仅从这一点上,心眼子练习的作用就已经达到了。

但我也发现,大多数的练习帖子从严格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帮助别人练习心眼子,不如说是利用这个热点话题去传播段子或是在“抖机灵”。这些唇刀舌剑、过度揣测之后充满心机的言说,实际上落到现实生活中的互动里,可能会妖魔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北青报:“心眼子”练习也已经衍生出了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惯用话语,比如“窝囊组上分”……关于这一点,您有怎样的思考?

杨译杰:我觉得这个部分恰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这些话语的价值就在于大家回应的都是自己的生活。这些回应包含了他们在某个场景中真实体验过的情感,哪怕经过文字修饰,但话语背后的逻辑是他自己的。这个部分也可以看作是非常典型的同伴示范和督导。

哪怕是窝囊,你也可以看到,“原来别人窝囊的表达比我高级”,也或者是“有人竟然比我窝囊”。这个机会很宝贵,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去和别人比对某种不愉悦。

另外,示范的人足够多了,就相当于给大家提供了一种坐标系进行参考,我们大概就会明白自己在群体之中处于哪个位置,明确在社交关系中的风格和发展方向。

总之,心眼子练习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留言区互动的部分。我们能和足够多有同样诉求且处于同样艰难之下的人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这比过去人们靠学习情商类课程或阅读相关书籍来解决社交问题要进步很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