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英雄到千古罪人,历史到底该给李自成一个怎样的公正评价?

如题所述

虽说李自成不是民族英雄,但绝对配得上英雄之称。之所以会有“千古罪人”的污名,只不过是“成王败寇”,“历史由胜利者书写”的结果罢了。

因为,由于他的失败,忠于明朝的遗官有条件和理由恨他,地主贵族阶层则有机会算计他,而清朝更掌握着抹黑他的史笔。

在这样三维立体的“包装”之下,一顶顶黑锅便扣在了李自成的脑袋。因此,本是一个大英雄的李自成,最终却在那些“莫须有的史文”炒作下,几乎变成为“千古罪人”。

其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李自成的大顺朝廷腐化变质,军纪败坏,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等。

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恰恰相反,大顺军进入北京城仅有短短的42天,既要忙着建国,还要收拢无数前来投靠的明朝官员,更要准备着出兵山海关,就算想要变质,怕也没有这个机会和条件吧。

毕竟,依靠贫苦大众,打击官绅地主才是大顺朝廷的核心政策,又怎会自毁根基呢。

例如:李自成兵进入北京城后,明左谕德杨士聪的妻子和二妾因恐惧自缢身亡,爱女也投井而死,可谓对大顺军充满了仇恨,但他却在《甲申核真略》中写道:“都人嫁女于贼营者甚多,甚以为荣。”意思是说,百姓都争着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大顺官兵,并以此为荣。

同时,当明末官员陈济生在《再生纪略》中写道:“大顺军在京师奸淫妇女,乃至于‘安福胡同,一夜妇女死者三百七十余人,惨不忍言。’”对此,杨士聪则在《甲申核真略》中反驳道:“若二十六日(李自成山海关兵败回北京)以前,则绝无此等。坊刻称贼于四月初七日淫掠妇女,一日夜安福胡同死者三百七十余人,大属妄语。事之所无,虽在逆贼,讵可诬乎?”文中指责陈济生,就算他们是逆贼,也不应凭空污蔑。

其实,当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后,如同陈济生一类的官员极多,恨不得将李自成歌颂成“一代天骄,真命天子”,以谋求个好职位。可是,当李自成兵败后,他们又恨不得将李自成立刻踩死在脚下。

例如:顾炎武在《日知录》写道,明朝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中只有20人自尽,其他“衣冠介胄,叛降如云”;

国子监督陈方策在塘报中说:“我之文武诸僚及士庶人,恬于降附者,谓贼为王者之师,且旦晚一统也”;

特别有意思的是,明考功司郎中刘廷到大顺朝堂自荐为官时,丞相牛金星感叹道:“你都老了,胡子都白了,还当什么官吗。”但是,刘廷却说:“只要朝廷用我,胡子就会变黑,我还不老。”

可见,明朝官员多么想要做李自成的官。但是,当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后,这些“墙头草”又纷纷投入到满清的“怀抱”,反过来开始为他们歌功颂德,并以污蔑李自成为“投名状”。

不过,李自成进入北京城时,任明朝官工部主事、守阜成门的赵士锦曾亲眼目睹了大顺军进入北京的全过程。因此,他在《甲申纪事》写道,贼军刚刚入城时,有两个兵卒抢了前门商人的绸缎,便被军纪队捉住处死后,还将两人手脚钉在前门左栅,以警示其他官兵。

此外,明给事中涂必泓的秘书徐应芬也曾在《遇变纪略》写道,虽说大顺军官兵有在暗中窃取钱财的现象,但他并没有见到“淫、夺、斩、杀之事!”

所以,李自成的失败,应该和“腐化变质,军纪败坏”没有太大关系,主要遭到了明朝遗臣、地主官宦阶层和后金的联合立体“围剿”而失败的。

例如,在山海关战役中,李自成除了要与明朝遗臣吴三贵的军队作战,还要面对后金重兵的突然袭击,更要应对山海关缙绅的两三万乡勇的骚扰,而且当地缙绅还全力为后金军提供物资和粮草支持。

显然,当时的李自成只有农民百姓的这个单一“靠山”,失败似乎早已注定,这应该才是李自成失败的关键。对此,许多人会有疑问,同为农民起义的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会成功呢?其实并不难理解,假如刘邦和朱元璋正处在统一天下的关键时刻,突然出现一支强如西汉初的匈奴势力,会不会也落个与李自成一样的下场,就很难说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李自成能站在贫苦百姓吃饱穿暖的立场上,“打土豪分田地”,并建立大顺王朝,绝对不失为一位英雄人物。如果,当时他能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思想,进而将满清扼杀在萌芽状态,并建立稳固的政权,不知会有多少美名留传于世。可惜,世间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