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有哪些明显的漏洞?分别是怎么被发现的?

如题所述

《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依靠自己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作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然而,《西游记》中也有一些方方面面的漏洞。有细心的读者就找出了其中的几个,其中三个还是小学生发现的。




第一点:诗词

《西游记》第八十一回中出现了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应该是唐朝中期唐德宗时期的李绅所作的《悯农》里面的诗句。而《西游记》故事发生的年代在唐朝初期唐太宗时期,难道穿越了?

还有,到了宋朝才有的《鹧鸪天》、《蝶恋花》等词牌名,在《西游记》里面也出现了,看来生在明朝的吴承恩先生还是容易搞混朝代的先后啊。

以上这些,都是专家和学者早就发现过的,不足为奇。



下面来介绍由几位小学生发现的《西游记》的三个漏洞。

第二点:渡海

唐僧几乎每到一处都会说一句话,即“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取经”,看起来没什么毛病,就是从大唐去天竺取经而已。

然而《西游记》的世界观设定中有提到这个问题,他们所处的世界也许和咱们所了解的“大唐”和“天竺”都不太一样。

原文提到:“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洲是何意?即“水中的陆地”,也就是四洲之间都是有大海隔开的。

然而根据后续剧情,可以了解到所谓的“西天”在西牛贺洲,大唐在南瞻部洲。唐僧连过一个黑水河都费劲(徒弟没法驮他飞),他又如何过这汪洋大海?

原著中似乎刻意避开了这一点,似乎一路走着走着就到了西天,毕竟他们一路上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然而对于古人来说,有什么比航海更难?显然这是一个剧情漏洞,存在矛盾。




第三点:识字

同样出自第一回,其中有这么一段记载:“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石猿喜不自胜。”

意思很直白,就是孙悟空在一块石头上得知:他所在之地乃是所谓的“花果山,水帘洞”,值得一提的时,他读了这字后是“喜不自胜”的,所以他肯定是看懂了这字面意思的。

然而,到了孙悟空去菩提祖师那学习的时候,又有这么一段描述:“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

孙悟空连认字都要学,最开始又是怎么能读懂那石碑上的文字的呢?你可别说他从石头里蹦出来,本就只认得一部分字,那也太牵强了?吴承恩写这“习字焚香”几个字却意外让自己的设定陷入前后矛盾的尴尬之中。



,第四点:美食

喜爱美食的一位小学女孩发现:西行途中的师徒4人每次吃的食物都差不多,而且大多是江淮美食。比如:

第五十四回中提到,西梁女儿国国王的婚宴菜单: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木耳、石花菜、黄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卜)、山药、黄精……

第六十七回驼罗庄斋饭品目: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

江淮一带的人对这些食物应该是比较熟悉的,而吴承恩正好是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今江苏淮安)。

这仅仅是巧合吗?

我们来看看唐僧(玄奘)师徒的西行路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唐僧师徒经过的地方都是西北一带,包括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那里的主食和江淮一带是大相径庭,唐僧师徒怎么可能在这些地方吃上江淮美食呢?

哈哈,原因只有一个:吴老先生没有去过这些地方,但又不得不在书里面提到美食相关的内容,怎么办呢?只有将吴老先生熟悉的拿来“凑合”了。

上面又介绍了由几位小学生发现的《西游记》的三个漏洞。

“人无完人”,更何况是一部由人为创作的文学作品《西游记》呢!整部《西游记》本身就只是一个神话故事而已。再说,小说毕竟不是历史,不用那么较真。

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几个小学生竟然能用这么严谨的态度去对待一部神话小说,且找出了很多专家都没有看到的漏洞,就这份执着和良好的学习素养值得我们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