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上句是什么?这首诗出自那里?

如题所述

“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上一句是“老牛亦解韶光贵”。

出自臧克家的咏牛诗作《老黄牛》

原文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泽文

一块块荒田有水有泥,深耕细作东西一遍一遍的走,老牛辛勤的在一块块荒田中劳作,从东到西,反复深耕细作,老牛很清楚,自己已经暮年了,不需要别人鞭打催促他,自己就会奋力向前的。


“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意思是胸中有志向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压力,会自觉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

写作背景

这是诗人年逾古稀时挥笔写下了的诗。
他借助于不辞辛苦、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老黄牛的形象,赞美了劳动人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和他要在自已有生之年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决心。

赏析


“老黄牛”,胸怀远大目标,信念最坚定,对事业最忠诚;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豪情壮志和艰苦奋斗的革 精神,勇于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具有强烈的革 事业心和高度的政 责 任感,对工作始终如一,决不懈怠;忍辱负重,大 公 无私,奉 献多而索取少,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为了人民的利益鞠 躬尽 瘁、 而后已。

对老黄牛精神的感悟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学习老黄牛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一个农业工作者,我们要常常走在田间地头,多和农民朋友交流,把自己所学习的农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为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农业知识,跟上时代潮流,不要安于享乐,半途而废,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要像老黄牛一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社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

臧克家,男,笔名少全、何嘉。毕业于山东大学,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 主 者、曾任中 民 同 盟盟员,著名诗人。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十七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教材经作者同意后改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教材改版改回原题目)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课。代表作《难民》《有的人》《老马》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16

诗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上一句“老牛亦解韶光贵”。这首诗出自诗人臧克家的诗作《老黄牛》。

【出处】

《老黄牛》——臧克家

【原文】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译文】

一块块荒废的田里盛满了浑水和烂泥,老黄牛一步一个脚印的在田地里来来回回的犁地。

它也能深深地感受到这时间的宝贵,因此根本不用人们用鞭子去敲打它,它自己就会卖力地干活。

【关键词注解】

    耕、作:指用耕、耙、锄等方法松土锄草,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亦:指也(表示同样);也是。 

    解:明白、知道。

    韶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青春年华。

    扬鞭:举起鞭子做抽打样。

    奋蹄:卖力地迈开蹄子向前行。

【创作背景】

本诗主要是歌颂和赞扬“老黄牛”精神。

《王杰日记·一九六四年五月三十日》:“我们革命战士……要具备‘老黄牛’的忠心耿耿埋头苦干的精神。”

“老黄牛”精神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

“老黄牛”,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信念最坚定,对事业最忠诚;

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豪情壮志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勇于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工作始终如一、决不懈怠;忍辱负重、大公无私,奉献多而索取少,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民心呼唤“老黄牛”,党心呼唤“老黄牛”,社会呼唤“老黄牛”。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曾引起许多不计名利得失、踏实工作、默默奉献的干部职工的共鸣。中国百姓历来是勤劳刻苦的。此诗很容易与民众心灵契合,末句“不待扬鞭自奋蹄”精警,几乎成了一些老干部的口头禅和座右铭。当代诗词能如此深入人心,广为传播,并不多见。

全诗用语经过推敲,颇有考究。“块块荒田”,表明这荒原已经初步规划和大致整形,面积不小,暗示老牛劳作量之大,任务之重。“水和泥”,“和”在此处不作连词用,应该去声(仄声)才合诗律,是混合、搅和的意思。就是说,荒田里全是烂泥浆,一踩脚会深陷下去,走一步都费力,可见老牛耕作之难,任务之艰。可是这并没有阻碍老牛的劳动,照计划、按要求,“深耕”,耕完了,还要“细作”,拉着耙子把田耙平,便于下稻种。“走东西”,一方面表示老牛不断转向走动耕作的辛苦,一方面表示其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虽然费力,却又显得比较松快。前两句写实,为赞颂老牛的劳动落下了重重的一笔。继续赞颂,得另开新路。是本诗的难点。

绝句的章法,一般是起、承、转、合,第三句是关键。如果此处转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流之舟”,全诗就能成功。本诗第三句是转得好的,由牛的行动转到牛的思想,由实写而虚写,后边虚实并举,获得诗意的深化和升华,使结句达到诗情的高峰。

在本诗的流传中,第三旬曾经又作“老牛亦知夕阳晚”,这样似乎更加晓畅明白,更能表明老干部珍惜晚年时光。但是,“知”平声,不合诗律,故作者用“解”;“韶光”虽是文气了些,但是指春光,与老牛耕作的时令相吻合,对于整合全诗有一定意义。得失相权,所以作者用了“亦解韶光贵”。牛无知,实不解人事,何以用“亦解”?是诗中有人,诗中有“我”。作者写此诗,年已七十,虽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但毕竟是余年有限,因而倍觉现有时光可贵,秋光美似春光。用“牛亦解”,巧妙轻灵、不着痕迹地暗中引渡到“我已解”,人、牛相合。后两句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怀,要加倍珍惜时间,踏实工作,努力奉献,为人民而歌唱。“自奋蹄”的“自”,可以另外用“即”而不用,也是有考究的,表明牛的驯良和自觉主动性,此字不能轻易看过。

古人论咏物诗的写作,有不少可贵的见解。清施朴华说:“咏物诗必须有寄托。无寄托而咏物,试帖体也。”(《岘佣说诗》)沈祥龙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论词随笔》)有无寄托,往往是判别咏物诗高难度下的一个标准。寄托。可以是被比拟的具体人或事物。可以是诗人的某种感想,总之,得有作者深沉真实性的感情。《老黄牛》就是这样。它不是为咏牛而咏牛,而是借咏牛以表现一个时代我国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与理想追求,诗中的老黄牛是实,是作者自况。此诗是成功之作,自有其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

《老黄牛》值得一读,在写作技艺上有若干可以借鉴之处,思想上可予人某些感悟。

【作者简介】

臧克家,男,笔名少全、何嘉。毕业于山东大学,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著名诗人。

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十七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人教版教材经作者同意后改名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2017年教材改版改回原题目)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二课。

代表作《难民》《有的人》《老马》等。


第2个回答  2022-08-17

“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上句是:老牛亦解韶光贵。

【出处】当代 臧克家 《老黄牛》


【原文】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白话译文】

老牛辛勤的在一块块荒田中劳作,从东到西,反复深耕细作。

老牛很清楚,自己已经暮年了,不需要别人鞭打催促他,自己就会奋力向前的。

【注释】

无须:不用;

扬鞭:为了让马奔跑更快需要挥舞鞭子来抽打;

自奋蹄:自己就会奋力奔跑飞起蹄子。


【作品赏析】

《老黄牛》里的老黄牛如此辛勤劳作,不辞辛苦,则完全来自于它自身的动力了:“不待扬鞭自奋蹄”。

这里,“物”与“我”融为一体,“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牛,也即年逾古稀、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诗人自己。
年逾古稀的诗人挥笔写下了《老黄牛》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并借助于不辞辛苦、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老黄牛的形象,赞美了劳动人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诗人坚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坚信祖国永远属于人民,他要在有生之年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作品道理】

这首诗的意思是胸中有志向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压力,会自觉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诸城人,笔名少全、何嘉,中国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等职务,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潍坊诸城臧家庄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1923年夏,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期间,阅读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并开始习作新诗。

第3个回答  2022-08-15

你好,“不用扬鞭自奋蹄”上句是“老牛亦解韶光贵”,出自当代诗人臧克家的《老黄牛》一诗。


原诗: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翻译:

老黄牛辛勤的在一块块荒田中劳作,从东到西深耕细作。老牛自己清楚自己已到暮年,不需要别人鞭打催促他自己就会奋力向前


赏析:

《老黄牛》里的老黄牛如此辛勤劳作,不辞辛苦,则完全来自于它自身的动力了:“不待扬鞭自奋蹄”。这里,“物”与“我”融为一体,“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牛,也即年逾古稀、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诗人自己。

年逾古稀的诗人挥笔写下了《老黄牛》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并借助于不辞辛苦、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老黄牛的形象,赞美了劳动人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诗人坚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坚信祖国永远属于人民,他要在有生之年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老黄牛”精神比喻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像老黄牛一样无私奉献。“老黄牛”精神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老黄牛”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信念最坚定,对事业最忠诚;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豪情壮志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中国诗人。山东诸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农村。1923年到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接触新文学,开始习作新诗。1926年,到武汉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考入青岛大学补习班。次年考入青岛大学,先入英文系,后转入中文系。读书期间,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的鼓励,创作大量新诗。1933年出版诗集《烙印》,次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1934年大学毕业,到山东临清中学任教,一面教书,一面从事诗创作。1936年出版长诗《自己的写照》与短诗集《运河》。这些作品,多以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劳与坚忍,真实、精练、含蓄,给当时诗坛带来新的气息。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前方从事进步文化工作近5年,出版《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等诗集。作品热情歌颂了民族解放战争,对抗战胜利充满希望和信心。虽不及战前诗篇精练、严谨,但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格调奔放流畅。1942年,到重庆从事文学创作,并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活动。至1944年,出版《古树的花朵》、《泥土的歌》、《十年诗选》等诗集6部。《泥土的歌》将诗笔由战地又转向了农村,抒写农村生活,咏叹农民的命运,主题与《烙印》相近。抗战胜利后,开始大量政治讽刺诗的创作,出版《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诗集。这些讽刺诗,有比较强烈的政治色彩,但仍富有抒情特色。诗句较以前作品更朴素自然。1946年经南京到上海。次年协助曹辛之、林宏等组织星群出版公司,创办《诗创造》月刊,并编选《创造诗丛》。1948年去香港。次年到北京。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文学创作研究室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出版诗集《一颗新星》、《春风集》、《欢呼集》和长诗《李大钊》、《凯旋》。作品热情歌颂新生活,在艺术上追求明朗、流畅、不事雕琢的风格,但韵味却较前淡薄。1978年以后,出版诗集《忆向阳》、《今昔吟》、《臧克家集外诗集》、《落照红》、《放歌新岁月》等。1985年《臧克家文集》1~3卷出版。著作还有散文集《乱莠集》、《磨不掉的影像》、《怀人集》、《青柯小朵集》、《臧克家抒情散文选》,小说集《挂红》、《拥抱》,诗论集《克家论诗》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2-08-24

“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上一句是“老牛亦解韶光贵”。

出自臧克家的咏牛诗作《老黄牛》

原文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山东诸城人,笔名少全、何嘉,中国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