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

11月10日,贵阳市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初冬时节,贵州省贵阳市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色彩斑斓,景色怡人。

在贵州挑地儿玩,外地人看名气,本地人靠口口相传。在各大景区争相评为 AAAAA 之际,其实游客还是喜欢那种人少又非常棒的“小众目的地”。

很多景色不是不够出挑,而是比较低调。我以前还是编辑的时候,遇到过一个跑全球踩点世界遗产的撰稿人,从国内、东南亚、日本到印度,那种从前不会吸引我的地方,在他的镜头和笔下都有了新的生命。

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作为视觉和感官动物在游览景色,寻找一种眼前一亮或者从未有过的体验,其实那些我们会觉得平平无奇的地方,平淡在我们不了解它的由来和特色。这种地方就像博物馆,没有做功课或者讲解,意义就不大,毕竟不是一样演出。

今天,我从世界遗产这个角度聊一下贵州的几个去处,之所以用世界遗产,参考一下一位知友的回答:

2007 年

荔波

荔波是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地,作为荔波粉,我已经不止一次提过这个地方。

2007 年,荔波和云南石林等几处南方喀斯特地形一起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在全世界领域中,中国南方的喀斯特在喀斯特特征和地貌多样性上是公认最好的。

中国南方喀斯特典型的地形有三种:峰林(塔状喀斯特)、峰丛(锥状喀斯特)和石林。荔波是典型的峰林和峰丛喀斯特地形。

荔波喀斯特是由高圆锥形的喀斯特峰、深陷的封闭洼地、下沉的溪流和长长的地下洞穴组成,是可供全世界参考的典型峰丛地貌。

荔波的核心区域是大小七孔景区和茂兰景区,由一个公共缓冲区包围。景区面积 29518 公顷,缓冲区有 43498 公顷。其中茂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里含有不同年代的碳酸盐露头,经过数百万年的侵蚀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峰丛和峰林岩溶。更可贵的是,景区保留了大部分的自然植被,随着季节更迭,都能在此欣赏到不一样的景致。

关于荔波更通俗的玩法可以看这里。

2010年

赤水丹霞

赤水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赤水丹霞是 2010 年在第 34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和国内其他丹霞地貌作为中国丹霞一并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9
1、册亨布依戏,布依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布依戏,过去称“土戏”、“欢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册亨县布依戏主要流传于巧马镇、丫他镇、秧坝镇、弼佑乡、八渡镇、百口乡、双江镇、者楼镇等地。册亨布依戏是用布依语演唱的戏曲,并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据板万戏班手抄历史资料《欢戏历源》佐证,布依戏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时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2、侗戏,侗戏流传于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广西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县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于贵州东南部,东连湖南靖州、通道,南临广西三江,西北两面与从江、榕江、剑河、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县境内民族众多,侗族占60%以上。侗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侗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如《珠郎娘美》、《郎夜》、《莽岁》、《美道》等;一是根据汉族小说、戏剧编纂或改编的,如《梅良玉》、《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有连台本戏,如梁士锦《行欢坐夜》、《投军别窑》、《打陆文秀》等。 3、福泉阳戏。福泉阳戏的正规演出每年举行3次。第一次在农历正月间演出,演出时间4天4夜;第二次在农历五月十三日“单刀会”当日为纪念关羽而演出,地点在当地的关帝庙前,时间1天;第三次演出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纪念神话中的二郎神和历史上的二郎(川主、水神)而演出,祈求庇佑一方平安。此外,还为民间“还愿”进行演出,但相对于正规演出要简单得多。 福泉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就是以祭祀仪式出现的二十四坛法事,具有还愿的性质,故民间又称为“还阳戏”、“还愿戏”或“愿戏”,有开坛、发牒、正清、领牲等二十四请神、延神、酬神、送神仪式和“上刀山”、“下火海”、“顶华盖”、“悬钩钓斗”等特技(法术)表演。 4、思南花灯。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由于历史原因,思南花灯受邻省的影响较大。且自汉代以来,汉民族的不断迁入,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随之先后进入,与土著文化长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灯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在明、清时期,思南花灯活动频繁,在演出的组织形式上多以自然村寨为主,并设灯会、设会长,即灯头。思南花灯在贵州戏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广大农民在生产劳动中的必然产物。它的题材、内容、形式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婉转动听的唱腔,高亢激越的花灯打击乐,优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丽独特的服饰道具,而倍受人们青睐。 5、锦鸡舞。苗族锦鸡舞主要分布在丹寨县排调镇的也改、党早、甲石、排保、南群、加配、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锦鸡舞最初的功能是祭祖,并且只能在12年1祭的祭鼓活动中才能跳,用于唤醒祖灵,以及在活动后将祖灵送回安息之地。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吃新节”、“跳月”以及大型庆典的迎宾礼仪活动中锦鸡舞也被广泛运用。 6、布依族“雯当姆”布依族民间舞蹈“雯当姆”,流传于贵州省荔波县洞塘乡及翁昂乡布依族地区。县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因喀斯特面积大、地貌多样,生物丰富,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共同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6月27日,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列为世界自然遗产。“雯当姆”,汉语译意为“矮人舞”。舞蹈别出心裁地在肚皮上画上可爱的胖娃娃形象,并用大箩筐套盖住真人的脸和胸部,作为布依族帽子道具,然后利用腰肚肌肉收放的表现力,造成人物丰富的表情变化。 7、苗族大迁徙舞,分布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可乐等乡镇。苗族大迁徙舞苗族称“够戛底戛且”,意为寻找居住的地方,为赫章苗族记载苗族大迁徙历史过程的民间舞蹈。苗族大迁徙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以舞蹈形式记录祖先迁徙历程,舞蹈场面宏大,古歌悠远,舞步凝缓。一些如“留恋”“回望”等舞蹈动作,如此故土难离,让观者潸然泪下,苗族大迁徙舞在赫章苗族中极具影响,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直观载体。
第2个回答  2022-06-27
1、册亨布依戏,布依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布依戏,过去称“土戏”、“欢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册亨县布依戏主要流传于巧马镇、丫他镇、秧坝镇、弼佑乡、八渡镇、百口乡、双江镇、者楼镇等地。册亨布依戏是用布依语演唱的戏曲,并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据板万戏班手抄历史资料《欢戏历源》佐证,布依戏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时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2、侗戏,侗戏流传于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广西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县的部分侗族村寨。黎平位于贵州东南部,东连湖南靖州、通道,南临广西三江,西北两面与从江、榕江、剑河、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县境内民族众多,侗族占60%以上。侗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侗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如《珠郎娘美》、《郎夜》、《莽岁》、《美道》等;一是根据汉族小说、戏剧编纂或改编的,如《梅良玉》、《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还有连台本戏,如梁士锦《行欢坐夜》、《投军别窑》、《打陆文秀》等。 3、福泉阳戏。福泉阳戏的正规演出每年举行3次。第一次在农历正月间演出,演出时间4天4夜;第二次在农历五月十三日“单刀会”当日为纪念关羽而演出,地点在当地的关帝庙前,时间1天;第三次演出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纪念神话中的二郎神和历史上的二郎(川主、水神)而演出,祈求庇佑一方平安。此外,还为民间“还愿”进行演出,但相对于正规演出要简单得多。 福泉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就是以祭祀仪式出现的二十四坛法事,具有还愿的性质,故民间又称为“还阳戏”、“还愿戏”或“愿戏”,有开坛、发牒、正清、领牲等二十四请神、延神、酬神、送神仪式和“上刀山”、“下火海”、“顶华盖”、“悬钩钓斗”等特技(法术)表演。 4、思南花灯。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由于历史原因,思南花灯受邻省的影响较大。且自汉代以来,汉民族的不断迁入,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随之先后进入,与土著文化长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灯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在明、清时期,思南花灯活动频繁,在演出的组织形式上多以自然村寨为主,并设灯会、设会长,即灯头。思南花灯在贵州戏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广大农民在生产劳动中的必然产物。它的题材、内容、形式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婉转动听的唱腔,高亢激越的花灯打击乐,优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丽独特的服饰道具,而倍受人们青睐。 5、锦鸡舞。苗族锦鸡舞主要分布在丹寨县排调镇的也改、党早、甲石、排保、南群、加配、麻鸟、羊先、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锦鸡舞最初的功能是祭祖,并且只能在12年1祭的祭鼓活动中才能跳,用于唤醒祖灵,以及在活动后将祖灵送回安息之地。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吃新节”、“跳月”以及大型庆典的迎宾礼仪活动中锦鸡舞也被广泛运用。 6、布依族“雯当姆”布依族民间舞蹈“雯当姆”,流传于贵州省荔波县洞塘乡及翁昂乡布依族地区。县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因喀斯特面积大、地貌多样,生物丰富,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共同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6月27日,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列为世界自然遗产。“雯当姆”,汉语译意为“矮人舞”。舞蹈别出心裁地在肚皮上画上可爱的胖娃娃形象,并用大箩筐套盖住真人的脸和胸部,作为布依族帽子道具,然后利用腰肚肌肉收放的表现力,造成人物丰富的表情变化。 7、苗族大迁徙舞,分布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可乐等乡镇。苗族大迁徙舞苗族称“够戛底戛且”,意为寻找居住的地方,为赫章苗族记载苗族大迁徙历史过程的民间舞蹈。苗族大迁徙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以舞蹈形式记录祖先迁徙历程,舞蹈场面宏大,古歌悠远,舞步凝缓。一些如“留恋”“回望”等舞蹈动作,如此故土难离,让观者潸然泪下,苗族大迁徙舞在赫章苗族中极具影响,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直观载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