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笔法的特点

如题所述

魏晋是苦难的时代,也是书法界产生巨人式人物的时代。行书能在晋代能达到成熟,与王羲之的贡献分不开,也与一大批不知名的群体性的书家分不开。典型的行书体式是居于楷书,草书之间。如果规矩点儿,则偏近于楷书,称为行楷,反之如果写得很流利,笔势连绵,或者通篇较多的夹带草书,就称为行楷。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怀仁集圣教序》就属于行楷,而王献之的《中秋帖》则属于行草。

魏晋行书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本文以王体行书为代表说一下魏晋笔法的特点。王体行书结体善于变化,笔画有曲有直,相同的偏旁有宽有窄,有大有小,相同的字百姿千态,各尽变化。王体行书结体能各尽其态。汉字笔画有多有寡,结体有长短,宽窄的不同,天然不齐,王羲之进行夸张处理,大的更大,小的更小,短的更短。但这些字在大章法中都又显得十分和谐,贴切。

王体行书结体能错落有致。行书不管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都显得长短不一,宽窄各异,大小不匀,形成强烈的对比。有的字左宽右窄,有的字左窄右宽,有的字上短下宽,有的字上宽下短……自然而又有意的打破了汉字结构的均衡,达到参差错咯,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王体行书结体以欹侧取势,有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

王体行书通常借用楷书和草书的结构法,进行楷,行,草三种书体的杂交,或以增强动势,或以加强静感。

其笔法特点有:

一变方为圆。如在笔画的转折处,楷书是用折法,以成方,而王体行书是用篆笔,即转以成圆,并掺折意,使转折处圆健而有弹性。

二,变长为短。即为了结体的需要,常常将横,竖,撇,捺等长笔画变为最基础且又是最短的笔画-点。

三,变直为曲,将横画,竖画变斜变曲,这样就加强了用笔的变化,增强了起伏感和灵动感。

四,变顺为逆,即改变了一般运笔的顺序。王体行书中大部分字的行笔顺序也是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规矩,但也有个别字为了行笔的连贯,改变了约定俗成的行笔先后顺序。

五,变断为连,也就是说将分离的笔画相互的连接起来。连接有明连和暗连两种。明连是用有形的牵丝或游丝连接起来,暗连是靠有倾向的笔势使笔画之间相互形成呼应。

六,变同为异,即同一种笔画使用了多种不同的笔画,或者采用了不同的构形,这样就丰富了用笔的表现力。

余以为后世之所以难超越,就主要在这些千变万化的“变”字上,结体变,用笔亦变,难遁其形其神……以上为个人一点愚见,如有不当,欢迎指导,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9
魏晋书法承汉之余绪,又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

魏晋时代是隶书“楷变”与“今草”、“行书”大放光彩的时代。

一、楷书

1、魏楷与晋楷

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自在民间流传。 魏晋三国时期的钟繇,收集整理了隶书“楷变”之后的资料与文献并结合民间楷书的特点,通过蔡文姬对其书法的传授,并经过长期练习与研究,写出了别具一格的“章程书”,及后人称之为楷书的书体。书体整体保留了隶书造型方扁的特征,用笔圆润,去隶书的蚕头燕尾为捺,书写时使用了内擫技法,用笔方法出现了侧锋,横画行笔角度改隶书水平为斜直,笔画在隶书的点画基础上出现了折、钩、挑。楷书代表作《宣示表》、钟繇小楷《荐季直表》、《贺捷表》。《宣示表》用笔沉实古朴,虚和简净,充溢着一种恬淡安详的气氛。

钟繇之后,将其笔法传授于卫夫人(卫铄),卫夫人又将其法传授给王羲之。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王羲之在钟繇及前人的基础上经过研习,将楷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楷书造型或扁或方,用笔或圆或方,或顿或提,已具备“九用”和“五势”之法。总之,其楷书在点画、结构、形态、用笔方面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果敢突破、创新,使楷书发展趋于成熟。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其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唐初,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其后,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对楷书又做了创新与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晋楷“破体”。

2、魏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魏碑应运而生。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魏碑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碑和汉碑一样,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及《张玄墓志》等。那个年代没有留下墨迹本。

二、草书

草书简单划分为章草、今草两类。

章草脱胎于篆书和隶书,适合隶书并行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是指汉草。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1、代表人物张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代表人物为张芝。被尊称为草圣的书法家张芝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书法家,擅隶、行、草、飞白书,学崔瑗、杜度之法,变章草字字区分为一笔书,气脉通畅。传世作品有《八月帖》《冠军帖》等。其书法用笔流动放逸,字画间常映带连绵。与后世三国书法家钟繇并称“钟张”。另外,其法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2、代表人物王羲之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出现了新体草书。代表人物为王羲之之。王羲之进一步发展了今草的写法,将连绵不绝的笔画引向纵向发展,常见竖排的多个字连成一体,形成“字群”,所谓一笔书。这种写法,使得每个字不再被动的依照草法结构的设定而行,而是按照书写者的情绪与主观意识而动,其形态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灵动,作品也因此呈现出更多的个性化。代表作主要有《豹奴帖》(章草)、《十七帖》、《寒切帖》、《行穰帖》、《初月帖》、《上虞帖》、《平安帖》等。

三、行书

行书是从隶书发展而来。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钟繇和王羲之王献之都是写行书的,说明当时那个时代行书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吸取前人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游龙”。

四、总结

1、魏晋书法各体完备成熟,是历史发展趋势

任何一种书体的产生与变革都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从正体书而言,字体的简化、便识,书写的流畅与便捷都是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草书、行书、楷书就是为当时的时代发展所需而产生的。所以说魏晋时代的书法特征,第一个特点就是书法变革的大时代。无论正体字、通体字和俗体字都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是书体变革的大时代。

2、魏晋书法百花争艳各领风骚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3、魏晋书法可以体现人文精神

书法以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为鲜明的时代书法特征,可以说明书法是个人精神思想境界的一种表达形式。所谓“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从晋人的书法里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在那种环境下的一种精神思想。以王羲之为代表,从他的书法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忠君爱国、学养深厚、宽和为本、与民安乐的儒家经邦济世的思想。王羲之观照自然风物,并不囿于自然地表层景象,而是注意捕捉自然大化的运行规律,并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进行透视,且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就把自然升华到道的高度,从而也使他的“澄怀观道”“超以象外”思想得到了净化。
第2个回答  2020-10-19
魏晋是苦难的时代,也是书法界产生巨人式人物的时代。行书能在晋代能达到成熟,与王羲之的贡献分不开,也与一大批不知名的群体性的书家分不开。典型的行书体式是居于楷书,草书之间。如果规矩点儿,则偏近于楷书,称为行楷,反之如果写得很流利,笔势连绵,或者通篇较多的夹带草书,就称为行楷。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怀仁集圣教序》就属于行楷,而王献之的《中秋帖》则属于行草。

魏晋行书的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本文以王体行书为代表说一下魏晋笔法的特点。王体行书结体善于变化,笔画有曲有直,相同的偏旁有宽有窄,有大有小,相同的字百姿千态,各尽变化。王体行书结体能各尽其态。汉字笔画有多有寡,结体有长短,宽窄的不同,天然不齐,王羲之进行夸张处理,大的更大,小的更小,短的更短。但这些字在大章法中都又显得十分和谐,贴切。

王体行书结体能错落有致。行书不管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都显得长短不一,宽窄各异,大小不匀,形成强烈的对比。有的字左宽右窄,有的字左窄右宽,有的字上短下宽,有的字上宽下短……自然而又有意的打破了汉字结构的均衡,达到参差错咯,主次分明,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王体行书结体以欹侧取势,有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

王体行书通常借用楷书和草书的结构法,进行楷,行,草三种书体的杂交,或以增强动势,或以加强静感。

其笔法特点有:

一变方为圆。如在笔画的转折处,楷书是用折法,以成方,而王体行书是用篆笔,即转以成圆,并掺折意,使转折处圆健而有弹性。

二,变长为短。即为了结体的需要,常常将横,竖,撇,捺等长笔画变为最基础且又是最短的笔画-点。

三,变直为曲,将横画,竖画变斜变曲,这样就加强了用笔的变化,增强了起伏感和灵动感。

四,变顺为逆,即改变了一般运笔的顺序。王体行书中大部分字的行笔顺序也是按照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规矩,但也有个别字为了行笔的连贯,改变了约定俗成的行笔先后顺序。

五,变断为连,也就是说将分离的笔画相互的连接起来。连接有明连和暗连两种。明连是用有形的牵丝或游丝连接起来,暗连是靠有倾向的笔势使笔画之间相互形成呼应。

六,变同为异,即同一种笔画使用了多种不同的笔画,或者采用了不同的构形,这样就丰富了用笔的表现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