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起源与由来

如题所述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怀腔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3

黄梅戏的起源与由来

黄梅戏的起源与由来,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很多人应该都在电视上听过黄梅戏,但是你知道黄梅戏的起源与由来吗

黄梅戏的起源与由来1

黄梅戏的起源与由来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着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著名的黄梅戏有《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等。到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戏的传说

黄梅戏是由黄梅调发展而成的,黄梅调又称黄梅歌采茶调,是从湖北黄梅县传到安徽安庆地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史载,早于唐代,黄梅县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并有清代《逃水荒》一剧佐证。该剧开头一段唱词是:“二八女坐茅棚悲声长叹,叹只叹黄梅县大不周全。甲辰年遭旱灾一连三载,树无林草无芽龙井也干。戒无荤吃长斋把经来念,惊动了玉帝爷龙心下凡。上半年好大雨下过几遍,插了田种了地人人喜欢。实指望到下年五谷满仓,又谁知发洪水五月十三。我家中有小舟倒也方便,救起了七八个投奔外边。老公公在外边测字看相,老婆婆挑牙虫混度日光。我哥哥每日里道情来唱,我嫂嫂打花鼓带打连湘。”由于《逃水荒》一剧的影响,截止2006年以前,人们一直认为黄梅戏的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并早已载入史册。现在许多专家通过论证,认为《逃水荒》一剧不是出自黄梅县人之手,而是安庆人编的,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纯属“水话”,可能是由“黄梅”二字引来的误传。即使是从黄梅县传来的黄梅采茶调,那也只是一种音乐形式,不能算剧种,真正的黄梅戏是由安徽打造的.。

黄梅戏的起源与由来2

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黄梅戏又称黄梅腔、黄梅调,起源于民间山歌、小调。清乾、嘉年间,弹腔艺人开始吸收民间广为流传的悼亡、祈神、庙会中的道腔、仙腔,以后逐渐增加了山歌、俚曲,最后扩大到采茶调、花鼓调,并有选择地将这些曲调在弹腔中演唱,常常是同一出戏,一部分角色(多为须生)唱弹腔,另一部分角色(多为花旦、丑角)唱小调;或者在公堂戏中唱弹腔,其他场次中唱小调;也有在连台本戏中,上本唱弹腔,下本唱小调。直到同治年间,安徽黄梅戏老艺人蔡仲贤等从艺后,才基本完成黄梅戏的形成历史。蔡仲贤和徐汉卿、董焕之、徐雨文、朱赞明以及太湖的韦春台等为早期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董焕之以唱传情风格,在望江的旦行中形成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又由金火福、金文芳、杨润保、胡玉庭、龙昆玉等一脉相传。

民国年间,黄梅戏班社群起,活跃于望江(民)间及四境邻县,一批优秀黄梅戏艺人应运而生。胡玉庭熔徽调、黄梅调于一炉,形成了净唱平词的霸腔。他家住赛口,接近怀宁,受怀腔影响,逐步形成曲调活泼、表演规范的河北路子。龙昆玉经常与采茶戏、花鼓戏、托戏及花腔艺人合班演出,并广泛吸取民间山歌小调,逐步形成与众不同的龙腔。他的同班艺人又都是长岭、凉泉、太慈等一带人,道白声腔统一和谐,所以又称河南路子。两大流派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至黄梅戏流动班社建立和电影《天仙配》问世,南北两路才在声腔曲谱化的进程中逐步统一起来。

解放后,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剧团遍及城乡,专业剧团也随之组建。1957年,举办黄梅戏传统剧目上演周活动,上演了《张三请菩萨》、《荞麦记》、《乌金记》等14个黄梅戏传统剧目,胡玉庭应邀回县与龙昆玉登台献艺。许多老艺人由政府委派(或个人自找)到外县协助建团或担任艺术骨干,宿松、太湖、岳西、湖口、都昌、瑞昌、东至等县剧团多以望江艺人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同时,还向省、地专业剧团输送一批人才。80年代以后,湖北,江西等省每年有专业剧团或戏剧专业学校来望江招收演员、学员。

黄梅戏的起源与由来3

黄梅戏是什么

1、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2、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是国粹吗?

是,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在2006年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驸马》是一部戏曲电影,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老师领衔主演,讲述了冯素珍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

素珍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其罪,冯李终成眷属的故事。1984年,在央视春晚上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女士一段经典演绎也是惊艳了无数观众。

作为一种表演形态,黄梅戏不仅有“声”的部分,也有“形”的部分。与京剧相比,黄梅戏对“形”的要求较为宽松,演员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临场发挥,用恰当的动作丰富表现力。

但在“小潘潘”的表演视频中,舞蹈的部分被全然放弃,只见她紧盯镜头、不断扭动脑袋、刻意保持微笑,还有过于的频繁挑眉,这一切其实都与冯素珍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