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知识有哪些?

如题所述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按用途分类: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3、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4、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5、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扩展资料:

对联的起源: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

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02
对联又称春联、楹联、对对子。从传统对联角度来看,出题的对联叫出句,对应的对联叫对句。出律时要求有平仄,要求上联尾字为仄,即上声(第三声)和去声(第四声);下联尾字为平,即阴平(第一声)和阳平(第二声),不然就不会朗朗上口。平仄合律就是为了抑扬顿挫的韵律。
但从步入现代文化的范畴看,更多的人不在拘于对联一些枝末小节,也抛弃了一些约束的繁冗条框。更多的人更看重对联的意境和韵味,倒不怎么在乎上下联之间的字字平仄对仗,很多人也不去管或不懂什么是平仄,这让传统对联有了一种现代对联改革的味道。而且只要声母和韵母在上下联的首尾声调只要不是一致的,总会有些许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大都会有那么一些韵味的。
而着随着文化的变迁和时代的与世俱进,对于对联的压仄已经没有如从前这般传统和讲究了。只要对字工整,字意相对或相近,数字相同且不会上下重字,而且上下联之间首尾两字的音调不一样,音韵读起来朗朗顺口,且整个联对读起来有意境,则是为一个较合律的对联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