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钟子期一听见伯牙的琴中之音,高山流水的佳话就千秋流传了。 

出处:唐 孟浩然 《示孟郊》

原文: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译文:

蔓生的杂草遮盖了遍野,兰芝一类的香草却只结了孤根。

难听的世俗音乐到处充斥着,而伯牙却洁身自爱不参与喧闹。

当时的伯牙鼓琴,或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世上竟无人能分辨得出来。

钟子期一听见伯牙的琴中之音,高山流水的佳话就千秋流传了。

你千万要保持高尚的品格,鄙薄社会上庸俗低下的风气。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示孟郊》这首诗既可以看作诗人对其子的劝诫,又可当作他一生的自白。诗人谆谆教诲儿子,言深意切,神情可掬。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曾有远大的抱负,但在政治上困顿失意,终生过着隐士的生活。其不乐于趋附权贵,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所倾慕。

作品赏析:

诗表现了朋友间情趣相投、志向高洁的情谊。这里没有缠绵悱恻的眷恋,没有凄惨哀婉的离别,有的只是平淡似水、如高山流水般的情怀。同时诗人还婉转地传达出自己厌倦流俗生活,渴望保持高洁情操的强烈愿望。诗歌语言平淡,蕴藉丰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2

意思:钟子期听到伯牙的琴音结为知音,高山流水的意境得以千年传颂。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扩展资料:

伯牙子期故事: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

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

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29

这句诗的意思是:钟子期听到伯牙的琴音结为知音,高山流水的意境得以千年传颂。

出处:唐·孟浩然《示孟郊》

原诗:

蔓草蔽极野,兰芝结孤根。

众音何其繁,伯牙独不喧。

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

译文:

蔓草遮蔽了广袤的原野,兰花和灵芝在其中独单地生长。

众多世俗乐音多么繁杂,只有伯牙不与世俗之音争短长。

当他琴声表达高深意境,整个俗世之人无人能分辨优劣。

钟子期听到伯牙的琴音结为知音,高山流水的意境得以千年传颂。

您一定要保持伯牙那样的娴静气节,不要在意世俗众说纷纭。

扩展资料:

孟浩然遗世而独立,孤高而悲怆。纵使饱尝人生千般的荒冷寂寞依旧不肯屈就当世,苟合世俗。为人要静节薄俗,正是诗人教给儿子应当恪守的处世原则。诗用蔓草芝兰象征丑恶美善,以伯牙不喧比拟不随流俗。

所谓“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是诗人以典自况并示子:对理想的追求要执著和不怕寂寞;所谓“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则是诗人形象地说明:贤者终究会被贤者见赏,并留名后世。这首诗既可以看作诗人对其子的劝诫,又可当作他一生的自白。诗人谆谆教诲儿子,言深意切,神情可掬。全诗一气呵成,首联入题,末联总意,写得浑然一体。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6
伯牙: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俞伯牙,他和钟子期是“高山流水”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终身不再弹琴。《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