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问答网
所有问题
清朝的时候有类似身份证之类的东西吗?当时的户籍管理是怎样进行的?
正在勾思一个穿越小说,急需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细节,谢谢啦
举报该问题
推荐答案 2014-04-08
古代有类似的东西,用于方便人口普查的,每家一个,叫户籍证。
只有有身份的人才有你说的“身份证”之类的东西,比如大臣、秀才,他必须要某种证明才能证明他是哪个级别,可以享受哪些特权。比如秀才见到县官不用下跪啦你要没个身份证,凭什么证明你是县官呢?而你又凭什么不跪呢?
至于平民百姓,一般连名字也没有,也就无从说什么身份证了。但是古代有着严格的基层组织,比如保甲制度中的保长和甲长,他对于辖下的百姓都是了解的,没名字起码他能喊个代号,比如“朱四五”。而且在统治清平的时代,百姓流动是严格被限制的,基本上你生在哪,也就在哪一辈子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当前网址:
http://00.wendadaohang.com/zd/DjDBBDeTeDDZDTTrDZB.html
其他回答
第1个回答 2021-09-01
据文献记载,清代世祖入关后,有编制户口牌甲令,州县城乡十户立一牌长,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所往,入则稽所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便定出十五条,每户发给门牌,牌长、甲长三年更代,保长一年更代。 清代沿用明代编户齐民的政策,基本以十进制编组民户,以每户门牌为基础,编造保甲名册。各州县官将“循字簿”和“环字薄”二册及门牌纸交予保正,保正交予牌长,牌长发给各户门牌纸,令其将户口详情填记而张贴门上。牌册由各户填记交予甲长,甲长将十牌名册汇编而制成循环两册,由保正转呈县府。县府对照之后,将循册保存,环册则发还甲长保存。若户口变动时,牌长应改填环册,定期将修改的环册由保正转县,同时将循册带回。循册改正再次送县后再将环册携回,如此循环交替,更迭不断。
清代保甲循环册是按保甲组织编制的户籍册,由循册和环册组成,两册的格式、内容相同。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的光绪年山西省灵石县苏溪村的“循册”,是苏溪村户主尹方里准此使用的户籍登记册。其记载尹方里家庭的田地,税粮,田房产业的购置、出卖业主,及数量、日期等内容。该户户主的家庭成员,亲属关系,以及雇工店伙、左邻右舍等。清廷规定,各户如有迁移生死、婚嫁增减等事,须报告牌长,牌长随时通告甲长,共同于保甲循环册及门牌内添注更改。循环两册,登载甲内事宜,定期交换。甲长将倒回的循册或环册上补入前一时期本甲变更事项,并在册页的左上加盖“循”、“环”刻印大号字,循环呈至县署登记并加盖县署满汉文“灵石县印”官印,衙署通过呈交的册籍及时准确了解地方民众的信息变化。
光绪十八年浑源州的“保甲门牌”内容更加具体,其包括:乡约、甲长、保长姓名,保甲内户数,编号等;业户赵延林家庭基本信息包括详细的家庭住址,左右邻里姓名,家庭成员关系,男女人数,职业,佣工,铺户、财东,执事人、庙宇主持等等内容。其中,男女数字的单位使用了“丁”和“口”。如业主赵延林家庭有男,一丁;女,四口;丁口,即男女人口。清制,凡男子自十六至六十岁称丁,妇女称口,合称丁口。丁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亦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雍正初年推行“摊丁入亩”措施之前,男丁需交纳丁银及承担徭役;女口则除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需交纳一定数量的食盐税外,一般免纳丁银和免服徭役。自乾隆五年(1740)以后,清政府推行保甲户口统计法,改变以前每五年一次编审人丁时计丁而不计口的做法,而将人丁、女口全都分别加以统计,总称丁口。因此,此保甲门牌中,业主赵延林家庭四名女性也参列其中,以口作为单位名称。
清代县署以下的基层户政管理,在推行过程中不断创新改革,逐步完善制度设计,便于科学有效管理,这种制度影响到民国时期。如民国时期,唐河县创制“户牌”管理。民国时期新野县的门牌制度更为规范有秩。保甲门牌事项包括姓名、年龄、居住年数、职业和附记。类别包括户长姓名、亲属、附住、佣工等男女人数。并有附注说明此门牌由县发给,不收分文,要求自作木牌悬挂门首,便于清查。强调经此次清查后,各户长将类别内人员迁移、增减要向甲长报明,甲长登记后在门牌上注明,增加一人划“0”,减少一人划“x”。此门牌是全省统一格式铅字印刷,骑缝处有编号盖县政府大印,门牌内容处盖有县政府大印。
第2个回答 2014-04-08
早在隋朝时候就有“貌阅”了,相当于现在的
身份证
。不过,那时候的身份证是为了方便收人头税和服劳役实行的。
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应该开始于明朝
洪武
时代,身份证制度规定了人不能随意离开自己的土地,划分了农村人和城里人。
如果农民要进城怎么办呢?——找当地里正官府啊什么的发给“路引”,凭路引进城,进城还得
交城
门税...——据说,和珅大大就是在崇文门收城门税开始起家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4-08
这个是有官员去家里统计的,层层管理,为了便于管理,在古代都是世代相传,就分为什么包衣,家奴什么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
相关问题
古代有身份证吗,古人怎么辨别身份呢?
清朝的戏子有身份证之类的东西吗
在没有身份证的古代,居民要怎么证明“我就是我”?
古代历史中没有身份证以及计算机是怎么核查真实户籍人口数的?
古人在没有身份证的时代,是如何证明自己身份的?
中国古代百姓是否也有类似于现在身份证户口一类的公文?
除了分等分级以外,古代的身份证是怎么做到防伪技术的?
问,一个从清朝穿越过来的人怎样办理身份证或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