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如题所述

1、《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犹如大江!’”在这里,毛泽东运用此典故委婉地回答了上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恰到好处,让人回味无穷。 

2、“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的第三首的一句诗:“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后来张爱玲的有部小说叫《同学少年都不贱》,她稍作修改,把“多不贱”改为“都不贱”,直接“翻译”的话,就是:当年的同学、朋友,谁也不比谁次到哪儿去。

3、毛泽东在此引用”同学少年“是指的在那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报国的知识青年。 “书生意气,挥斥方逑。”,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一代青年人自由奔放的胸襟。

扩展资料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现代)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白话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 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还记得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沁园春·长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独立“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比较早地使用”独立“意象的是翁宏。他在《春残》诗中说:“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既是春残,自然无数落花容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北宋词人晏几道名篇《临江仙》中,创造性地借用了翁宏这两句诗,他写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在这里,晏小山营造了一个哀伤孤寂的意境。“落花”感叹着年华易逝,青春难再,“微雨”状出心境的忧郁和沉闷。“落花”的飘零反衬着人伫立之沉闷,“燕双飞”又进一步强化了“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 “独立“一词,出现在《沁园春长沙》的开头,它除了有交代写作时间和地点的作用外,更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一种大气磅礴、豪放自由的抒情基调:主宰中国,舍我其谁?唯我风华正茂之青年。在这里,我们能想象到在中国命运未卜之际,* 的那种忧患意识。”“独立”是抒情主人公的特写镜头,具有一种苍凉的意境美,一位运筹中国将来的伟人形象如在眼前。 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中的“染“字,古人早就用过。如王实甫《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它是莺莺赴长亭途中所唱。莺莺怀着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离愁别绪可见一斑。* 的“看万山红遍,曾林尽染“中的“染”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说万山曾林仿佛是人工染成的一样,一是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绝美的意境,在诗思盎然的* 看来,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叶,不正像那可以燎原的火炬吗?在这里,* 没有一丝的伤感,流露出的是由衷的自豪之情。 三、“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在1916年写过一首《七古》(残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就早已表现出了他的豪迈气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的“到中流击水”,可以理解成游泳,但是又有些浅显些。像* 的思绪,如李白一般飘逸洒脱,他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因此,这里的“中流击水”恐怕还有更深的寄托意义。它不仅让人想到“中流砥柱”,让人想到祖逖中流击楫‘立誓复兴祖国的故事。这里“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化用。《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犹如大江!’”在这里,* 运用此典故委婉地回答了上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恰到好处,让人回味无穷。 四、“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的第三首的一句诗:“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后来张爱玲的有部小说叫《同学少年都不贱》,她稍作修改,把“多不贱”改为“都不贱”,直接“翻译”的话,就是:当年的同学、朋友,谁也不比谁次到哪儿去。* 在此引用”同学少年“是指的在那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报国的知识青年。 “书生意气,挥斥方逑。”,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一代青年人自由奔放的胸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