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子云亭的来历100字

如题所述

扬子云  扬子云 扬雄 (公元前53~公元18),西汉辞赋家、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姓氏“扬”,或作“杨”。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   40岁后,始游京师。大司马王音召为门下史,推荐为待诏。后经蜀人杨庄的引荐,被喜爱辞赋的成帝召入宫廷,侍从祭祀游猎,任给事黄门郎。   他的官职一直很低微,历成、哀、平“三世不徙官”。王莽称帝后,扬雄校书于天禄阁。后受他人牵累,即将被捕,于是坠阁自杀,未死。后召为大夫。   扬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辞赋外,又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隋书·经籍志》有《扬雄集》5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汉成帝时,经同乡杨庄的引荐,应召入宫为给事黄门郎。王莽篡权后,校书天禄阁,官至大夫。扬雄早年极其崇拜司马相如,“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汉书·扬雄传》)。曾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为已处于崩溃前夕的汉王朝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故后世有“扬马”之称。扬雄晚年对赋有了新的认识,在《法言·吾子》中谓之“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并认为自己早年的赋和司马相如的赋一样,都是似讽而实劝。这种认识对后世关于赋的文学批评有一定的影响。扬雄在散文方面也可称得上是位模仿大师。如他模拟《易经》作《太玄》,模拟《论语》作《法言》等。在《法言》中,他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著作为典范,这对刘勰的《文心雕龙》颇有影响。扬雄还著有语言学著作《方言》,是研究西汉语言的重要资料。 他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出现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中。表现出他的品德高尚。   他的特点: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酷好辞赋。口吃,不善言谈,而好深思。家贫,不慕富贵。   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中的西蜀子云亭便是称赞杨子云扬雄俭朴、高洁的品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6
作者提到诸葛庐子云亭其实是一种类比,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杨雄那样有才能有大智慧却还未曾得遇明主赏识的人。
作品原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南阳诸葛庐是指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西蜀子云亭是指汉代的扬子云(也作“杨子云”“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陋室铭》写的是“陋室”,其实“陋室”不陋,这样说并不矛盾。作者先用新颖的,易为人们容易理解的比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引入正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就是说,房子虽然简陋,但我的德行却是高尚的。“惟吾德馨”与结尾“孔子云:‘何陋之有?’”相呼应,点出文章的灵魂。孔子以“君子”自居,作者以“品德好”自居。诸葛亮、扬子云也都是品行高尚的人。诸葛亮身居茅屋而知天下三分;扬子云在简陋的亭子里写出了《太玄经》。在作者看来,君子连同他们居住过的“陋室”同样名闻于天下。所以,只要德行高尚,虽身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就是“陋室”不“陋”的深刻内涵。
作者以诸葛亮,杨雄自比,也是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渴望明主的心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