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墨玉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1. 关于墨玉的诗句
关于墨玉的诗句 1.含有墨的诗句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2、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墨梅》 元·王冕3、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4、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先秦·屈原5、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离骚》 先秦·屈原6、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岁暮到家/岁末到家》 清·蒋士铨7、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无题四首》 唐·李商隐8、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草书屏风》 唐·韩偓9、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戏为六绝句》 唐·杜甫10、就砚旋研墨——《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宋·晏几道11、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悼亡诗三首》 魏晋·潘安12、墨云拖雨过西楼——《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 宋·苏轼13、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题画梅》 清·李方膺14、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别舍弟宗一》 唐·柳宗元15、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归信吟》 唐·孟郊16、墨痕香,红蜡泪——《更漏子·秋》 宋·张淑芳17、吾观苏令绰,朱墨一何工——《古词二首(一作讽古)》 唐·刘禹锡18、墨绿衫儿窄窄裁——《浣溪沙·墨绿衫儿窄窄裁》 宋·黄机19、捣就征衣泪墨题——《杵声齐·砧面莹》 宋·贺铸20、北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北征》 唐·杜甫21、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南歌子·香墨弯弯画》 宋·秦观22、庾亮恃才高更逸,方闻墨翰已成章——《月》 唐·方干23、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诗三十首·其八》 金·元好问24、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宋·陆游25、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清·纳兰性德26、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宋·刘克庄27、毫墨时洒落,探玄有奇作——《赠参寥子》 唐·李白28、翠镜啼痕印袖,红墙醉墨笼纱——《乌夜啼·离恨远萦杨柳》 金·刘迎29、墨翟且停车,展季犹咨嗟——《轻薄篇》 魏晋·张华30、冬行虽幽墨,冰雪工琢镂——《南山诗》 唐·韩愈31、梅市旧书,兰亭古墨,依稀风韵生秋——《望海潮·四之二》 宋·秦观32、茜袖啼痕数,香笺墨色新——《无题》 唐·韩偓33、翰墨戢闲案,相与数离逖——《娇女诗》 魏晋·左思34、墨云淇水光,上下玻璃天——《宿迁道中遇雪》 宋·陆文圭35、可堪醉墨几淋浪——《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宋·辛弃疾36、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宋·周邦彦37、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病起荆江亭即事》 宋·黄庭坚 墨字意思:名词性1、会意兼形声。

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墨,书墨也。――《说文》舐笔和墨。

――《庄子·田子方》史占墨。――《周礼·占人》致其墨。

――《周礼·卜师》。注:“熟灼之,明其兆。”

又如:墨丸(古墨的一种);墨本(碑帖的拓本);墨工(制墨的工匠);墨妆(脸部以墨化妆);墨路(墨线)2、指诗文或书画 墨客降席,再拜稽首。――扬雄《长杨赋》又如:墨君竹(墨绘之竹);文墨;遗墨;墨兵(指史书;指书画诗文);墨妙(精妙的文章、书法和绘画);墨帖(法帖。

指名家法书的拓本或印本)3、绳墨。木工用以校正曲直的墨斗线 墨丈寻常之间。

――《国语·周语》物仰其墨。――《太玄·法》。

注:“谓绳墨也。” 又如:墨斗(木工画直线的工具);墨路(墨线。

木工画在木料上用以校正曲直的线)4、中国古代五刑之一。刺刻面额,染以黑色,作为惩罚的标记。

商周叫“墨刑”,秦汉叫“黥刑” 墨者,墨其额也。――《白虎通·五刑》墨罪五百。

――《周礼·司刑》。注:“黥也。

先刻其面,以墨窒之。”5、指墨家。

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九流之一,墨翟所创 如:墨者(墨家的门徒和学者)6、通“纆”。绳索 徽以纠墨。

――扬雄《解嘲》7、通“莫”,又为姓氏。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载:“河南西平有冶炉城,有棠溪村,都是韩国著名铸剑处。

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坚利。”据《汉典》释义:墨阳,古代美剑名。

墨阳本地名,其地产剑,因以名剑。《楚词》十七卷有“摄衣兮缓带,操我兮墨阳。

墨阳,剑名。”史书中也有莫(墨)姓有“雌雄墨阳剑;衍源钜鹿堂” 的宗祠通用联。

可见,墨通莫,又为姓氏。形容词性1、黑色 墨,黑也。

——《广雅·释器》面深墨。——《孟子·滕文公上》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

——《国语·吴语》。注:“传曰:‘肉食者无墨。

’今吴王有墨。墨,黑气也。”

其色墨。——明·魏学洢《核舟记》俄倾风定云墨色。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墨以葬文公。——《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于是始墨。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又如:墨绖(黑色的丧服);墨面(形容面容黑瘦);墨玉(黑色玉石);墨衣(黑衣,指丧服);墨灰(黑灰色)2、贪污,不廉洁 贪以败官为墨。——《左传·昭。
2.关于石头的诗句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于谦 《石灰吟》

意为: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2、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曹雪芹《题自画石 》

意为:喜爱这一拳石头,生得自然灵动、七窍玲珑。

3、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

意为: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4、佳人成古石,藓驳覆花黄。——刘方平《望夫石》

意为:佳偶良人成了一座座古石,苔藓除去了又长,花开了又败。

5、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白居易《莲石》

意为:在水中有一座两座碧绿的石头,白莲也开了三四朵。
3.墨玉在古代有什么代表意义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或"万山之祖"。《千字文》中也有"金生丽水,玉石昆仑"之说。

早在三千六百年到三千一百年前的商代,和田玉已经从遥远的新疆到了商殷王都河南安阳。奴隶主贵族以用和田玉为荣,生前佩带,死后同葬。

用玉之多以十分惊人。新疆的和田玉要经过甘肃、陕西或山西才能到达河南。

很明显,原始社会开拓的玉石之路,这时已经比较完善了。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因此,玉于古代中国所产生出来的精神文化在世界文明中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特例,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而这一切都与和田古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感知晶莹润泽的玉,联想到风物的美好、人物品格的高尚,直至上升到君子德行操守的标准。玉也由天下至美之物,发展到万有通灵之神、人间至贵之宝,是美德的化身。

玉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独具人文象征意义和审美意义,凝成了古代典籍中特定的艺术符号。解析玉石原型中所蕴涵的意象,有助于我们接近古人的思维方式,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格、崇道德、尚礼义的精神追求,理解玉器在古人情感世界中独特的审美认同,并读懂古籍中玉这一特定象征符号深奥的内涵及真正的意义指向。

墨玉是一种珍贵而稀有的自然资源,主要产于新疆和田、且末县,陕西省富平县北部山区,其色重质腻,纹理细致,漆黑如墨,光洁可爱,极负盛名,其硬度为Mohs4o左右,素为治砚、刀工之上佳珍料,古人将其与钻石、宝石、彩石并称为“贵美石”。墨玉,指的是新疆和田玉中的一个名贵品种,它具备和田玉一样的优秀品质,坚致而温润,其中纯漆黑如墨者,其漆黑如墨,色重而质腻,纹理细致,光洁典雅。

墨玉为软玉,墨玉中含有大量其他矿物,真正的墨玉应该是全黑,不透明。精光内蕴,体如凝脂,坚洁细腻,厚重温润,佩之可以养性怡情,驱邪避瘟,有益于人者,美不胜收。

“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 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逋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博彻远纯而不杀,辞也。

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管子·水地》宋 杜绾 《云林石谱·墨石》:“ 西蜀诸山多产墨玉,在深土中,其质如石,色深黑,体甚轻輭,土人镌治为带胯或器物,极光润。”

宋 米芾 《砚史·夔州黟石砚》:“色黑,理乾间有墨点,如墨玉光,发黑不乏。”《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

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此字为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挈(洁)之方也。”《五经通义·礼》里说:“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玉是坚韧的,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骨子里玉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傲气。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古玉器的政治价值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

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

汉字曾造出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无计其数,汉字中的珍宝等都与玉有关,后世流传的“宝”字,是“玉”和“家”的合字,这是以“玉”被私有而显示出玉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有关玉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鸿门宴》、《弄玉吹箫》、《女娲补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爱的儿女以玉来起名,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多少年读不厌一部感人至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托在这块玩石美玉里了,对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