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7岁的男孩说:妈妈,请不要再伤害我了。他经历了什么?

如题所述

这些天,网民们的心都被一件事影响着,4月17日晚,一名17岁的男孩从上海卢浦大桥跳下,五秒钟内就失去了一条生命。起源问题是:男孩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母亲得知此事,在回家的路上,男孩有一个论点,也许母亲不听孩子的防御,这个孩子是错误的,导致男孩生气了,跑了,毫不犹豫地从桥上跳了下去。

这一事件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有网友说:现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差。我们没吃没喝,妈妈打大了,还是活不好。你现在吃饱喝足了。你在寻找每一件小事。许多网友说:我佩服这个男孩的勇气,我不敢死,但还是苟延残喘。知乎最常见的竖起大拇指的评论是:“有多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灵魂多次从这样的桥上跳下去,但身体依然坚持,麻木长大成人了?”

当苏珊做电台主持人的时候,她的一个听众打电话来说:“如果让我在挨打和挨骂之间选择,我会选择挨打,因为如果你能看到挨打后的伤疤,至少会有人同情你。”但是责骂可以把人逼疯,但是你看不见伤疤,没人在乎。身体上的伤口比侮辱愈合得快。

有些父母不是杀人,而是惩罚自己的心。遇到的事情,作为家长的我们往往没有耐心去听孩子解释,把事情搞清楚,及早识别孩子是错的,然后责怪、虐待孩子,伤了他们的心。就这样走下去,多少次,轻的父母和孩子无话可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重地把孩子逼上了死胡同。

 倾听并拉近自己与孩子的距离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很容易,但只有少数家长能做到。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我们和孩子是不同的人。我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孩子,但这种理解可能是不正确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什么经历让他们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一位网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没有零用钱。每天,我从早餐中扣几分钱存起来。很久以后,我终于有足够的钱去买一本我喜欢的漂亮的书。然后,网友把书拿给妈妈,问妈妈:你看到我的新书好看吗?我母亲的第一句话是:“你从哪儿弄来的钱?”第二句话是:你有更多的钱可以花,不是吗?几次这样的经历之后,这位网友决定再也不跟妈妈分享任何快乐了。

虽然妈妈问了孩子问题,但在孩子还没来得及回答之前,她就开始说话了,像机关枪一样,咔咔作响,让孩子不再有解释的欲望。这样的日常沟通,让孩子的心渐渐凉了下来,不再愿意和父母说话,也无法理解父母的道理。

萨蒂亚是一位家庭治疗师,他曾经说过:有时人们看到一个动作,就会触发对所有经历的解读,然后建立自己的应对模式。我不知道。那不是对方的意思。我们不认识。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听孩子解释,至少是家长的成就。

知乎上的一位网友问道:我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有人回答说:以我的个人经验,不要和父母沟通。和父母说话是徒劳的。他们会让你感到更沮丧、沮丧和怀疑。这个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可以看出,我们的孩子有时没有机会和我们说话。即使我们有机会交谈,我们也不会听。但是,只有让孩子解释,仔细听,我们才有机会了解他们,了解真相。

孩子还是孩子,我们还是我们自己是什么?让我们不想听孩子的话?答案是:我们假设我说的一切都是对的,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台湾电影《茉莉花落谁家》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成为成功女性而把女儿推向绝境的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0
他经历了很悲惨的童年,因为他的妈妈经常给他报补习班还有一些兴趣班,不给他休息娱乐的时间。让他觉得压力很大。
第2个回答  2021-03-20
很大的可能应该是经历了家庭暴力。其实在社会也是比较常见的。父母的这种打骂方式,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自卑。
第3个回答  2021-03-20
他是因为琐事,所以跟家长产生了口角,应该也不是一天两天积累下来的,是父母给他的压力太大了。
第4个回答  2021-03-20
这个男孩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表现都不好,妈妈一直在埋怨他,责骂他,他的心里承受不了这种压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