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高效预习?

如题所述

一.统观教材,做好预习\x0d\x0a接到新书后,同学们要先看一看目录,再略看一下书中内容,对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要求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x0d\x0a预习,是指你们在老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听讲的效率和质量。预习,还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猎枪”一样重要,在这里,“猎枪”指的就是自学能力。\x0d\x0a语文课文的预习往往分两种情况。一是根据编者已经设计好了的预习提示(如课后练习题)进行预习,这些题是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而制定的,有较强的点拨作用。你们只要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这是一种针对性的预习。\x0d\x0a二是常规性预习,它的目的在于初知课文内容,疏通文意。常规性预习虽然没有课文中的预习提示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却是落实课文预习提示的必要前提。\x0d\x0a1.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语句,通读课文,用“--?”划出疑难问题,用“”找出好词佳句。\x0d\x0a2.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等)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古诗《暮江吟》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句话比较难懂,查了字典就可以知道:“瑟”读sè,再看看书上的注释,就可以理解: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x0d\x0a3.朗读就是朗读课文。“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朗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读通读顺;第二遍要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要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默读印象深刻。\x0d\x0a4.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在自己的《采蜜集》中,在书上要对它作一个简单的批注。“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x0d\x0a综上所述,读(看)课文,自学生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研究课文的结构特点、摘录好词佳句,提出疑难问题,是预习的主要任务,而“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便是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步骤。\x0d\x0a二.专心致志,上好四十分钟课。\x0d\x0a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年龄都不到十五岁,他们学习成绩好,课余时间,他们玩得可欢呢。原来,他们有好的学习方法,“上好四十分钟课”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x0d\x0a珠子穿成串,才能更好看。学知识,也是这样,课堂上老师讲课是一环扣一环的。有一环理解不好,课后就是花双倍的时间,也很难补上。长此下去,就会越来越落后了。\x0d\x0a1.上课前要做好准备,在课前预习中找出疑难问题,老师讲课时要留心听这一部分知识。\x0d\x0a3.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新课。在听讲时,要跟紧老师讲解的思路,明确讲课重点,要仔细听,多思考,必要时做点笔记,课后再归纳出几条提纲。记好老师最后的总结。\x0d\x0a4.我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也像人吃东西一样,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要抓紧课堂四十分钟,做到当堂“消化”。并通过做课后练习验证自己是否听懂、听会、记牢。\x0d\x0a以上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中去用心实践、用心体会,相信对你们会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30

对于学生来说,预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也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预习可以让听课效率变得高很多,听讲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会更强,尤其是对那些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能加深理解。预习要注意这些点:

1、只看书不思考,等于没预习:预习时的思考是预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如果预习只是看书的话,意义并不很大,效果也不明显,我们要在预习的时候去思考,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不太懂的地方。在那些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在上课时有重点地听老师讲解。而不是单纯地浏览课本上的文字或者死记硬背。

2、巧而精的预习,掌握侧重点:预习过程中,不要求大家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而是弄清这个小节讲的是什么,有哪些新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深入的的探讨。这种预习方法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增加学习兴趣,基本知道这门课将要学的是什么,以及这门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去听课,就有了侧重点,听课的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了,做到巧而精的预习才能实现预习本身的意义。

3、关于文章类的预习法则:语文课文首先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概貌,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联系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历史、政治等科目,同学们就需要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英语的要求就更多一些,先读单词表再看课文,留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运用。还要听课文磁带,达到可以流利朗读的水平。

4、预习是要做的准备工作:现在的新教材普遍都具有知识面广、突出实践体验等特点,所以我们在预习过程中除了要预习书本上的内容之外,还要了解涉及的其他内容,比如相关资料的搜集,准备好课堂上需要用到的材料、工具以及课前实践等工作。这样才算完成一次全方位的预习准备工作。

5、预习时记得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最好看一下上节课内容涉及哪些知识点,下节课在目录中是什么位置,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对照章节问题来预习,甚至动用真题来预习。如果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就把这节课涉及的习题真题找出来,对着题目自己动手查找一下答案,上课效果会更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