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带鱼还没出水就自爆了我们吃的带鱼为什么是完整的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2-03

传言的依据是带鱼生活在深海,深海的压力比较大,因此带鱼被捞出水面后,体内的鱼鳔等充气结构会迅速地膨胀,因此带鱼捞出水面后就会“自爆”,仿佛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尊严一般。可事实究竟如何呢?



所谓的自爆,在大多数人看来类似于气球一样,充入合适体积的气体,气球圆鼓鼓的,可是无视气球的承受能力不断地充入气体,那么气球就会不断地膨胀,最终超越了橡胶高分子之间的摩擦力,就会以高分子材料的某个间隙为突破点爆炸。



可是生物结构不同,以细胞为单位组成的鱼鳔,细胞间的连接时靠蛋白质和纤维素,不像气球一样有那么大的扩张度,它的作用只是充入或者放掉一点气,协助鱼的上浮或者下潜,而且由于蛋白的作用相对气球组织有更强的代偿能力,就算是有一个破口,也能较快地修复,保证鱼的上浮和下潜的能力。



带鱼是一种深海鱼类,其实这里说的深海只是以常见鱼的活动水深类划分的,事实上带鱼的活动水深只有60-100米左右,顶多到200米,而这个深度尚处于海洋水体的透光范围内。带鱼是一种底栖鱼,在白天的时候游近沿岸捕食小鱼小虾,在夜晚的时候则沉入海底,捕食底栖的海洋小动物,是一种较为凶猛的海洋鱼类,喜欢追逐灯光,捕鱼者有时会根据带鱼的特性而用光照射水面,这样更利于带鱼的捕捉。


水族馆养殖的带鱼

带鱼的细长扁的体型是适应较大海水压力的结果,海水压力限制鱼类体内空腔的扩张,因此带鱼的体内只有很小的一个鱼鳔,内脏器官紧贴着脊柱排列,实际上也是细长的一条,所在并不是很大的带鱼腹腔内;细长扁平的体型也使得带鱼周身受到的海水压力差较小,靠着含水量高的细胞组织可以抵抗海水的压力。而这也使得带鱼的游动能力较差,它们只有背鳍和胸鳍,没有尾鳍,所以带鱼游动的时候是头朝上竖直着游动。


刚出水的白带鱼,通体鲜亮

一般带鱼的捕捞还是靠渔船,是我国沿海的一种重要渔业资源,原来和大黄鱼、小黄鱼、乌贼是我国的四大海产,不过由于捕捞大黄鱼已经大量减少,而带鱼却凭借着优秀的繁殖能力,保持着较高的产量。而有时候沿海海钓时也能钓到带鱼,刚出水的带鱼周身光彩夺目,可是过不了多久就会死掉,身体的完整性能很好地保存,可是身周的色彩会逐渐黯淡。


冷冻带鱼,周身暗淡

传言是带鱼因为气压降低自爆了,然而买过带鱼的都知道,带鱼的生物组织保存得相当完好,那带鱼自爆爆得是什么呢?带鱼自身的习性中,也有游到近海较浅水域捕食的特点,说明它们自身的调节是可以适应海水压力的变化,究其原因在于带鱼不擅长游泳,游到潜水也是较为缓慢的,生理组织有代偿的机会,而海钓或者捕捞的带鱼则是直接将带鱼从深海拉出来,带鱼短时间难以适应压力的变化。



这时会发生一种被称之为“减压病”的生理现象。带鱼生存在海洋中,靠鳃获取水中的溶氧,虽然量不多但是够带鱼组织细胞消耗,而深海由于水体的压力,溶解氧的浓度和浅海有区别,一旦将带鱼迅速拉出水面,溶解在带鱼组织中的气体就会有部分析出,这些析出的气体冲击组织,还可以形成小气泡藏在血管中,造成气体栓塞等影响组织灌流的现象。最终带鱼是由于组织内的广泛小算上而死亡。


减压形成的气泡

其实买过带鱼段的大概都知道,带鱼除了被腌制、被切成段,看起来组织还是比较完整的,只是看起来颜色晦暗,不像刚出水的带鱼一般鲜亮夺目。所谓的带鱼自爆其实是夸大了海水的压力,尤其是带鱼这种生存深度并不是很深的物种。在人类中,尤其是潜水员等特殊行业,在潜水作业时,若潜水深度较深,就需要分阶段缓慢地上浮,以免发生减压病。当然人类发生减压病也不会爆炸,而是组织中广泛的损伤,极端的产生肺血管气体栓塞,很快就会要命。


减压病大理石皮纹

带鱼这种出水死的特点也使得它们基本上只能被冷冻或者腌制后销售,在浅水中难以养活,即便是水族馆养带鱼也需要建造较深的水族箱。只有沿海的渔民或者海钓者可以享用最为新鲜的带鱼,还得是捞上来就赶紧做了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