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备课思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由远而近,由面及点,锁定了醉翁亭的位置,在滁城的西南边有一座琅琊山,山里有一处泉水,名叫酿泉,泉水边有一座亭子,这边是醉翁亭。接着交代了亭子的来历,智仙和尚修建了它,欧阳修给它命名为醉翁亭。为什么要叫醉翁亭呢?因为经常来亭子里喝酒,很快就喝醉了,于是自号醉翁,这个亭子就叫做醉翁亭。而醉的本意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之美,欣赏山水的乐趣又寄托在喝酒这件事情上。

      第二段写了山中一天的景象和四季的景象。一天之中有阴晴变化,四季之中,各种景观也不尽相同,植物芬芳,风霜高洁,溪水涨落。在这样的美景之中,欧阳修朝往暮归,其乐无穷。

      第三段写滁州人生活的场景,景色很美还不够,人美的生活也很和美,生活得很快乐。这样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不然就徒有美景了。这里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呢?“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也。”来来往往的人一派欢乐的景象,歌声、呼唤声,大家相互帮助,多么和睦温馨的出游画面。接着又描绘了宴会的情景。宴会上有溪水中的鱼、有用溪水酿的酒,有山间的野菜,满满地摆了一桌子。参加宴会的人非常快乐,怎么快乐呢?没有丝竹声,大家在一起投壶、下棋,喝酒碰杯,大声说笑,其乐融融。太守已经喝醉了,醉在酒中,也醉在这其乐融融的氛围之中。

      最后一段发表议论,当日落西山,酒尽人散,树林里就变成了禽鸟的乐园。欧阳修发出感慨:鸟儿们能够体会到山林里的乐趣,却不知道人们的乐趣,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很快乐,却并不知道太守因为他们快乐了所以快乐。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醒了还能够记下这样的快乐,并且明白快乐的来源,这就是太守啊。这样的一个太守,是一个与民同乐的太守。

      鉴于课堂讲解效率实在太低了,《岳阳楼记》花了三节课来疏通文意,讲解一些字词解释和翻译,结果一检测却惨不忍睹。可是要让他们来讲解,让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又该如何操作呢?思考良久,决定先放手让他们自己预习,让他们自己梳理通文意,我列出一些重点的字词和句子翻译,让他们根据这些重点有针对性地自主识记。这样实验一下,这次检测一下效果,如果效果可以的话,就可以不断发展完善这样的模式。

      由于两个班的进度有些不一样,所以两个班采取了不同的方案。今天十二班完成了所有的任务,所以晚自习的时间就可以用来自主预习了。于是今晚的作业就是让他们预习,预习的时候要干什么呢,第一,先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再拿着空白的预习题看,不能写上去,自己去理解性地翻译,可以看着翻译书去翻译去解释给别人听。看完之后交上来,明天上课要写。第二,自己把背诵关键词整理在纸的背面,然后看着关键词去组长那里背诵。

       十班由于今天任务没有完成,这两项就放到课堂上进行,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小组成员坐在一起,两个两个相互说,看着书说,把字词和句子解释给对方听,听的那一个人看着空白的练习题听,并且不要只是听,要问一下为什么。比如,晦明变化者。“晦”翻译为有时昏暗,“明”翻译为有时明亮。为什么不直接说昏暗和明亮,要加一个有时呢?那么你就要想了,联系一下上下文,后面跟了几个字“变化者”,说明是有变化的,那么如果只是翻译为昏暗或者明亮,就没有变化了。这样你就记住这个词语了。

      还可以举一反三,比如,伛偻提携。这里指的是老人和小孩,我们之前学过的还有那篇课文里面的哪个词语也是指老人和小孩的呢?《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

      还有一些跟我们表达习惯不一样的,倒装句。也要注意问一下,比如“风霜高洁”翻译为: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实际上正常的表达顺序是“风高霜洁”。总之要多问一问为什么。

     当堂理好关键词,自己整理关键词,这样在整理的过程当中就有一次印象了,并且是自己有意识地去整理的,这样能够较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醉翁亭记》我中学时代背过,现在其实早就忘记了,在我备过一次课之后,我不用特意去背,就基本把这篇文章背下来了。特别是我整理完关键词之后,头脑中对文章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所以让他们整理关键词,再根据自己整理的关键词来背诵,这样应该会有助于他们的理解。

       这一部分自主学习的任务完成之后,就开始答疑解惑环节,如果自己有些地方理解不了的,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探讨理解。鼓励学生提问学生解答,老师只是起到点拨的作用。这两个环节进行完之后,就可以进入课文的深入理解了,这两个环节要用掉一个课时。

       第二个课时,理顺文章脉络,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欧阳修之“乐”和“醉”。

       在理顺文章脉络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式。本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用了很多判断句式。“……也”,“……者,……也。”一共有21句。这些判断句组建了整篇文章的整体构架,把文章的层次表现得十分清晰。欧阳修每写完一个场景,就会用一个判断句来收尾。交代位置时,琅琊、酿泉、醉翁亭三个判断句排列;交代醉翁亭背景时,用了五个判断句说清楚了谁修建了它,它的名字由何而来。描写景物时,用了三个判断句写朝暮、四时不同的乐趣。描绘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也用了四个判断句。最后一段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用了几个判断句。把这些判断句拎出来,连起来,就能够把整篇文章的构架理清楚了,也就知道这篇文章具体写了些什么了。可以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孩子们找出所有的判断句,然后再概括文章内容。这里用整合的方法把所有的判断句整合到一起,然后再通过朗读,读出这些判断句不一样的感情,最后概括文意。

      《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一样,都有很多有画面感的描写。在上《岳阳楼记》的时候,没有引导他们去想象和描述描写洞庭湖景物的画面,所以他们翻译描写画面的句子的时候就各种卡壳了,所以这一次一定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展开想象,描述画面。所以在理通了文意之后,就要让孩子们描绘画面。欧阳修写了哪些画面?用你的语言描绘出来。可以分组进行,把描绘的内容写出来,每组推荐一个朗诵较好的配乐朗诵一下本组所描绘的画面。

       接着进入到感情,我们能看出欧阳修怎样的感情?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出“乐”,因为很多的景物描写都透“乐”,文章中也有几处直接写“乐”的地方。这时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欧阳修被贬的时候写的,从他所过的生活当中,你看出一个怎样的欧阳修?进入对人物的理解和分析。我们在文章中看不到被贬之后的消沉和郁郁寡欢,看不到满腹的牢骚。看到的是一个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欧阳修;看到的是一个把地方治理得很好的欧阳修;看到的是一个乐观豁达的欧阳修。这些都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文章中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依据。

        第三课时,再用一个课时巩固梳理一下文言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等。采取我来问,他们来讲解的方式。让他们看着书讲,我来追问为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