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成长经历与(论语)的成书有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孔子一个传承千古的名字,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孔子这个名字都是中国的一张名片,孔子之所以能有这些成就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那会是什么样的环境影响着他的成长?是什么事情成就了孔子?那现在我们就去了解一下他。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父亲名为叔梁纥,是一名大夫,但在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慈爱善良的母亲爱护下,孔子健康成长。他母亲希望他能以兰花为友,像兰花一样的高贵。孔子从小就喜欢读书,非常好学,对学习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乡学里孔子因为家境贫寒,只能读到十五岁,再加上和自己的老师在学习有了一些冲突。他的母亲就把他交给他的姥爷,在他姥爷的教导下,孔子逐渐接触六艺。孔子不但聪明好学,而且非常孝顺,看着生病的母亲,孔子一边放牛挣钱减轻家庭负担,一边勤奋学习。


孔子的学习是理论跟实践相结合的,他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东西,而是更注重生活中的知识,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学习知识道理。就拿算数来说,孔子学以致用,利用数学很好地解决了牛羊丢失的问题。帮了牧主人很大的忙,因此他得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


孔子到了十五岁了,他的人生目标越来越明确了,那就是要像父亲一样成为受人尊敬的君子。孔子刻苦学习,驾车、算账、弹琴、射箭等等,都非常的厉害。他每天清晨都要到森林中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还努力练习射箭。孔子还非常的孝顺,母亲为了孔子积劳成疾,病入膏肓,因家境贫寒,孔子没有更多的钱给母亲看病,但又不能看着母亲生病难受,于是孔子去到悬崖上去采摘灵芝为母亲配药。但是最后他母亲还是离开了,为了母亲能和父亲合葬,孔子就去诹邑去寻找父亲的坟墓。孔子认为夫妻合葬乃是古礼,更加上母亲对他恩重如山,他不能让母亲遗憾的离去,找到父亲的墓地后,他把父母亲合葬在一起,并为他们守墓三年,在三年期间孔子也不懈怠,虽然环境艰苦,但他仍然每天学习。


当兄长以及身边的人都认为孔子不应当读书时,孔子依然坚守自己的志向,做一位有用的人。守墓三年结束后,孔子回到鲁国,原本想为鲁国效力的,但不愿依附权贵,孔子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并和亓官氏成了亲,他也明白了家也是一种责任。孔子的结婚很讲究,娶妻之礼共有六道礼,孔子都一一执行。成亲之后,孔子不愿妻子跟着他吃苦受累,一直都在努力着,他不愿只读书放羊。想给妻子更好的生活,但在鲁国的官中孔子受到了诸多排挤。在不久之后,孔子的启蒙老师姥爷去世了,孔子很迷茫,失去了老师更是失去了知己。


经过所有的努力孔子的声望越来越大,有很多人都慕名而来,拜他为师。他所收弟子多达三千多人,其中颜回、子贡等弟子较为出名,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教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的学生学习都很好。有了这帮学生,孔子的助手也更多了,他带着其中的一些较为好的弟子在他的周围国家游行,孔子所宣扬的仁政每每受到君王的质疑,因此并不受重用。在他所处的年代,战争频繁,孔子所宣扬的仁政并不适应那个时期。虽然孔子生前时思想没有的得到君王的认可,但是最后还是被世人所知道,如今儒家思想已经影响到了国外,很多国家都建有孔子学院,在国内外语文课本上也有很多篇孔子的文章。孔子的所讲的道德内容对我们的成长和做人都是有益处的,正是他的励志成长成就了他,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最后还是名扬千古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8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第2个回答  2020-10-18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鲁国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推出了“仁爱待人,推己及人”的主要观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1]。
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

孔子的《论语》是伦敦乔治艾伦和思文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出版的图书。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的英译本。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Arthur Waley)翻译并注释,伦敦乔治艾伦和思文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出版。书前有《导言》介绍孔子,《论语》中提到的圣王和孔子弟子,讨论《论语》的形成过程,简论《论语》中的主要概念,以及《论语》与其他儒家经书的关系。
《导言》还有两篇附录:一是谈《论语》的各家注释,另一篇足讲孔子生卒年的问题以上所有这些内容,为不甚了解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的西方读者理解《论语》,提供了方便的条件。译文文字流畅,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是最有影响的两个《论语》英译本之一,后多次重印。
第3个回答  2020-10-18
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最伟大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接受其教。孔子年幼时,“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岁立志于学。在成长中,做过管理仓库的 “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 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思想核心为“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 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再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逐步实现着他一心所向往的“大同”理想。

  35岁时,任为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55岁的孔子回到鲁国,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鲁哀公十六年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之贡献

   在奴隶社会里,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一生培养弟子三 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自己学生 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 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 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确实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汉代以前他的思想并不能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到了汉代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开始逐步适合于广大 统治阶级的需要,因而便受到了大力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出了孔子及其学说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此后,历代 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出了种种儒学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高至尊地位。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时间,在这期间他没有从政,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不可能不进行学术研 讨。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这些学生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这可称得上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 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 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从而缓和阶级矛盾。其 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到后来成为了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在中国古代 文化史上,孔子是绝对称得上是一个精神领袖。我们称《论语》为中国文化的圣经、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圣人,这一点儿也算不上夸张。虽然自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强势冲击,但时移世易,孔子的许多思想包括他的和谐思想,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弘扬;孔子的《论语》,一直都被中外人士普遍视作为中国文化 之中“最古最有价值之宝典”。

  孔子在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著作,同时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制完成了《春秋》一书。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起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

   圣人孔子生活于春秋这一时代,总的看来当时是封建专制思想占着统治地位,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子的思想充满着民主的精华,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孔子提倡 德政、仁政,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学而》)。这就要求执政者自己必须要能够起模范作用或表率作用。执政者先修己后安人, 以自己人格之完美,仁爱之心和恭、宽、信、敏、惠的精神说服别人,征服别人,然后才有能力治理好国家或天下。又道:“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总之,在《论语》中,孔子大多处发挥了这种治理天下或国家的思想。

  我们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正是一 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在当时,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可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了贬抑。公元前221年,秦 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 始到处宣讲儒家学说。到了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孔子所提出的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中国的历史就可称作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当 时《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中。由于孔子的这种儒学思想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 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能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但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非就是万能的灵 药。它对于当时社会的统治者来讲,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的极力压迫下,对于一个国 家的发展来讲就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 孔子的那些礼教确实让人感到太完美了,以致于显得太过于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地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 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从而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任何一种思想,如果能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长久弥新,都会有其内在的 魅力、恒久的价值。孔子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重现其内在之活力、重放其光辉,其实也正是如此。那么,孔子和谐思想的特色到底在哪里呢?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面:一是崇尚人类自身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落实到礼治秩序上;二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把这种和谐提升到“天人合一”的高度;三是崇尚“中庸之道”,并 把“和”提升为儒学体系的认识论范畴,为中国文化树立了“致中和”的精神。

  通常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孔子所开创出的儒学思想,把重点放在 探讨为人处世等问题上,对自然科学不加以重视。而且也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准确,然而,其中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孔子对人的问题确实非常关心,即使是关心物, 也以人为出发点。实际上,这正是孔子思想的闪光点,也是孔子思想的显着特色。孔子的和谐思想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礼”为外在实现 形式、以“和”为精神风韵,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饱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在孔子的思想整套体系中,“和”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政治智能,一种人文关怀,一种道德诉求,一种理想境界。在今天的这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当中,孔子的和谐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去挖掘、借鉴和弘扬。
展开剩余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可拔打24小时举报电话4000070609 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