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二十四回的读后感怎么写?

如题所述

写作思路:读后感写作围绕原文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感悟,描述出自己心中的体验。根据二十四回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围绕贾芸的遭遇、凤姐的态度等主要剧情来描写读后感。

范文:

《红楼梦》第二十四回的题目是“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若论身世,贾芸的遭遇更是有点像林黛玉的:自幼丧父,家产被舅舅卜世仁借着帮忙办丧事之便贪没霸占,薄田房屋尽皆失去,弄得家徒四壁,为了筹备礼物打点凤姐,只得来向舅舅借贷。

那卜世仁非但不帮,反而踩踏挤兑,拿外甥同贾芹作比,说:“你但凡立的起来,到你大房里,就是他们爷儿们见不着,便下个气,和他们的管家或管事的人们嬉和嬉和,也弄个事儿管管。前日我出城去,撞见了你们三房里的老四,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往家庙去了。他那不亏能干的,这事就到他了?”

这真是伤心刺肺之语。且不说若非凤姐加塞,这管和尚道士的差使原本就是贾芸的,只说贾芸原是贾府正经子侄,同贾琏和宝玉都是可以对面过话的,如今却被舅舅说成连爷儿们都见不到,撺掇他向管家求情,真可谓“狗眼看人低”;而贾芹分管的二十四个小道士沙弥也被卜世仁翻倍说成了四十五个,又极力艳羡人家能干,真是成王败寇,最能踩踏自己人的,正是至亲至近之人,怎不让人寒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7

写作思路:从《红楼梦》第二十四回的内容作为主题,描述该回中宝玉与黛玉所发生的来龙去脉,之后描述主人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故事中发生了什么,最后总结观看以后产生的感受,正文:

读红楼梦的时候,总会有许多的感慨。

这里的第二十四回,在一开篇中宝玉与黛玉正说着话,宝钗来了,三人就宝玉不识“绿蜡”典故相互取笑。后又有宝玉的奶嬷嬷骂袭人,宝玉在这时护着袭人,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能看到贾府的弊端,李嬷嬷只是一个奴才,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主仆等级分明,可是她的种种做法却有“奴大欺主”之嫌;

在这里有部分描写袭人的,乍一看觉得她是个和气人。但我觉得她也不过是伪善罢了,晴雯最终被王夫人赶出贾府乃至死亡,其中就有袭人的推泼助澜。

在最后宝黛二人的一番话,宝玉对黛玉说看重黛玉,宝钗比不上黛玉,看着好像是重黛玉,其实不过是在加速黛玉的死亡,综合下来我不喜欢宝玉这个人,做人毫无担当,被保护的太过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16

写作思路:

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这回开头写香菱来打断黛玉的情思,有深意也。香菱来此,必闻《牡丹亭》音乐和唱词。然而她却无动于衷。照情理来说,香菱和黛玉一样,正当青春年华,又受爱的压抑。

听到这种唱词必能启其春心,而香菱却麻木无知,盖因“平生遭际实堪伤”,春心已被深埋矣!可叹!这也是为第六十二回的“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作伏笔。

又宝玉恋鸳鸯一节文字,闻鸳鸯颈香,要吃她嘴上的胭脂,好看煞!鸳鸯和金钏不同,她并不爱宝玉,所以后来才有“不嫁宝金宝天王”之誓词。

倪二赠送贾芸银子的事,只是写了当时社会的一角,还存在某种讲义气的事,是整个大悲剧中的一小朵反衬之花。

本回重点是贾芸挖空心思为自己有一碗饭吃而奉承凤姐,(可怜)是小红为了给自己争一个蓝领阶层而想方设法巴结宝玉,并为了实现和贾芸恋爱,而想方设法和他接近。都是为了一个梦想的成功而挣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